中华清廉故事-张伯行 “天下第一清官”,以百姓为心

中华清廉故事[电子书]

在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江苏乡试发生了作弊案,副主考赵晋内外勾结串通,大肆舞弊,发榜时,苏州士子大哗。康熙皇帝命令张伯行、噶礼同户部尚书张鹏翮、安徽巡抚梁世勋会审此案。由于牵涉到噶礼受贿银五十万两,案子错综复杂,审理一个多月竟然没有任何结果。张伯行愤而上奏弹劾噶礼。噶礼就买通官吏,得到张伯行弹劾奏稿。然后又捏造事实反过来诬告张伯行。主审官畏惧噶礼的权势,逢迎巴结,案情无法审结。康熙无奈中只得下令:张伯行与噶礼解任,再命主审官审理。扬州百姓听到消息之后罢市抗议,哭声震动了扬州城。第二天,扬州百姓涌到会馆,因为平时就知道张伯行清廉不贪,肯定不会接受礼物,便用水果蔬菜相送。张伯行依然婉言拒绝,百姓们哭道:“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不要推脱百姓的一点心意)”万不得已,张伯行才收下一把青菜。受审结束回来听候结果的路上又路过扬州,百姓们为防张伯行有什么不测,竟有数万人聚集江岸护送。到最后,案子结果下来,竟然是噶礼免议,张伯行革职治罪。康熙皇帝痛斥大臣们是非颠倒,然后亲降圣旨:张伯行留任,噶礼革职。消息传出,江苏官民争相庆祝,纷纷写下红幅贴在门旁:“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更有上万人进京到了畅春园,跪谢皇恩,上疏表示愿每人都减一岁,以便让圣上活到万万岁。福建百姓也奔走相告,在供奉的张伯行像前焚香祈祷。可见张伯行受人民爱戴之深。

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有人以“狂妄自矜”的莫须有的罪名弹劾张伯行,但康熙还是认为他无罪可治,留任南书房行走(一种和皇帝关系很密切的官职),后任户部右侍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张伯行奉旨赴千叟宴,康熙皇帝称赞他是“真能以百姓为心者”。

雍正皇帝即位后,对张伯行也很敬重,军国大事都征求他的建议。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九月,升张伯行为礼部尚书,两年后,一代清官张伯行不幸病逝,享年七十五岁。皇帝赐谥“清恪”,意思是为官清廉,恪勤职守,很准确地概括了张伯行的一生。

张伯行的最大特点是勤于供职,造福百姓,对金钱毫不染指。他疾恶如仇,从不与贪官污吏为伍,而且敢于抵制上司的横征暴敛,浑身上下洋溢着一股浩然正气。张伯行所书的《禁止馈送檄》檄文虽短,却字字句句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张伯行为官二十余年,从不带家眷上任,也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的言行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清官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思想。正所谓无欲则刚,这正是他几遭弹劾,终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也是时至今日,他的高风亮节仍令人感动和钦敬的根本所在。

上一页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