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清廉故事-第五伦 一心奉公,廉洁清白

中华清廉故事[电子书]

第五伦一身正气,凡事秉公而行,从不曲意逢迎。汉章帝时,外戚当权。马皇后、窦皇后的兄弟先后都掌握大权,威震朝野,满朝文武对权势日盛的外戚都退让三分。不少仕宦之人犹如墙头草,随风摇来摆去,毫无个人主见。第五伦却出淤泥而不染,始终保持着一身清白。他认为,戚族过盛,应防止他们骄奢擅权,危及朝政。便屡屡上书,抨击时弊,要求抑制外戚势力。他还明确提出:“对外戚可封侯以富之”,但不能“职事以任之”。可以把这些外戚用大量的钱物养起来,但不要让外戚担任官职,以免他们不能胜任,却又窃据高位,排挤贤良,败坏吏治,搜刮百姓,扰乱国家的正常秩序。结果,得罪了不少有权势的人。这些人同流合污,常常在汉章帝面前进谗言,致使他一度受到皇帝的冷落。但他毫不气馁,依旧刚正不阿,不入俗流。为此,时人将他同西汉时期的诤臣贡禹相媲美。其间,第五伦的子孙们经常劝他说话办事不要太耿直,不要得罪人太多,尤其不要得罪朝中显贵。但是,他每次都“辄叱遣之”,训斥他们,把他们骂跑了。他说:忠君爱民必须“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情就要直接说出来,不然就不是真正的忠臣孝子。他忠心耿耿,一心为国为民,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这在封建时代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第五伦虽然身居高位,俸禄优厚,但他从来不骄不奢,不淫不逸,生活十分节俭。在他担任太守时,常常自己动手割草喂马,妻子下厨做饭,更将自己的俸禄只留下一个月的食粮,剩下的全数济助贫苦百姓生活之用。升为司空后,他依然“不修威仪”。除上朝时乘着一辆瘦马拉的旧车外,平时穿布衣,吃糙米,徒步而行。比起一般人来,第五伦还有一个独到之处,那就是勇于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有一次,有人问他:“你一向尽心公事,难道就没有私心吗?”他诚恳地回答道:“有。”并且举例说:“以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逢三公选拔人才,我心里总不能忘记那个人。尽管那人最终并没有被录用,却说明我仍然有私心。再就是:我的侄子生病时,我一夜曾去看他10来次;我的儿子生病时,有一次没能去看他,竟落得彻夜未眠。若是其他人的孩子生了病,我就不可能会这样。这不说明我还有私心么?”第五伦没有接受别人送来的良马,没有任用送马人为官,按理说他的人格已无可挑剔,至于他内心的活动属于自己的私密,不说谁也不知道,给人的印象他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这有多好。可是,他还是把自己的内心活动坦率地讲给了别人听。至于对侄子和儿子关切程度的不同,更属人之常情,可他却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第五伦这样做,在常人看来不可理喻,甚至有些愚笨了。贤哲有言:“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有智慧却用于谋私,不如愚笨用于为公。所以说,巧妙的虚伪不如笨拙的真诚。第五伦严于剖析自己,“愚笨”地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公之于众,不知比那些巧舌如簧喊为公,而实际上挖空心思谋私利的人要高尚多少倍。千难万难,敢于袒露自己的私心才是最难的!第五伦实事求是地坦诚自己有私心,并且时刻反思告诫自己,这正是他能够自律甚严的原因之一。

第五伦十分注重家教。不但要求子孙们具有真才实学,更注重他们道德品质的修养。因为他深知做事先做人的道理,只有先把人做好了,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在这基础上,再加上有真才实学,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其子孙全都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也以清正廉洁而名冠当时。

第五伦个人品行高尚,为政清廉,为民谋福,政绩卓然,家风良好,可谓是一门忠烈,青史传美名。第五伦的高尚人格和品行追求虽逾千载,时至今日,仍令人景仰。

上一页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