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仲连是战国末期齐国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年少聪明,勤学善思,口若悬河,以辩才周游各国闻名遐迩,为人排忧解难震惊天下却不收酬报,一生淡泊名利,十分注重操守,为时人所推崇。
鲁仲连不但善于思辨,而且注重时务,立志要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反对毫无实际意义的诡辩。当时的名士田巴能言善辩,曾以“毁五帝,罪三王,服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而服千人”著称,但年仅十二岁的鲁仲连却当面驳斥了他这种脱离实际的辩论。鲁仲连说:“办事情应当救急不救缓,而现在齐国三面受敌,国家危在旦夕,先生有什么办法解救现在的局面吗?”田巴哑口无言。鲁仲连接着说:“大丈夫不能为国家排忧解难,又怎能称得上是饱学之士呢!那些只为辩而辩的言谈,有什么用?”鲁仲连提醒他国家危机四伏,形势紧急,那种为辩而辩,脱离实际的辩论是毫无意义的,这一番“空谈误国”的高论振聋发聩,让田巴心悦诚服,惭愧不已,从此闭口,终生不再辩论。
在鲁仲连的早期活动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辩士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鲁仲连“位卑未敢忘忧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这是高于其他辩士的可贵之处。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横扫齐国,半年内攻下齐七十余城,除莒和即墨两城外,齐国广大地区惨遭沦陷。五年后,即墨守将田单率军民众志成城,顽强抵抗,以火牛阵大败燕军,并乘势以摧枯拉朽之势进行了战略大反攻,就在复国形势一片大好之机,距鲁仲连居住地不远的狄邑成了田单难啃的硬骨头。在攻打狄邑之前,鲁仲连断言田单短期内攻不下狄邑,结果鲁仲连的话不幸言中,狄邑三月不克。田单即向鲁仲连请教。鲁仲连直言相告田单,过去在即墨时是“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上下一心,同仇敌忾;随着地位、境遇的变化,田单“黄金横带”,只顾养尊处优,“有生之乐,无死之心”,不再身先士卒,所以小小狄邑就成了“拦路虎”。田单听了鲁仲连切中要害的分析后,恍然大悟,回去后亲临战阵,挥旗擂鼓,一举就攻克了狄邑。过了不久,田单势如破竹,一直打到鲁仲连的故乡——聊城城下。由于燕国大将负隅顽抗,垂死挣扎,田单攻城很不顺利,正一筹莫展之机,鲁仲连来了,提笔给燕国大将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里。在信中,鲁仲连先是结合齐、燕两国的局势,谆谆告诫燕将死守孤城是非忠、非勇、非智;又站在燕将的角度上,分析归燕、降齐的不同好处;最后劝诱燕将以“小节”而成“终身之名”,以“小耻”而立“累世之功”,放弃聊城。结果,鲁仲连说到心坎里的一番话令燕将心服口服,罢兵而去。就这样,鲁仲连用语言攻下了聊城,一箭书退敌百万兵,创造了中国军事史和论辩史上的奇迹。从鲁仲连帮助田单攻狄复聊的史实,可以看出,鲁仲连不仅仅是聪慧过人、才智非凡的语言大师,不仅仅是善于排患解难、解人忧愁的“及时雨”和“热心肠”,而且更是一个急公好义、有着强烈爱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救民于水火的平民爱国者。他生于聊,居于狄,对聊城人民和狄邑人民感情深厚;他生逢国家败亡、山河破碎的乱世,对光复祖国充满期望。这是他两次出山,助田单一臂之力的主要原因。田单凯旋后,竭力赞扬鲁仲连的功劳。齐王要赐给鲁仲连爵位。鲁仲连听说后悄悄离开了齐国,他说:“我与其富贵而屈身于人,不如贫贱而轻视世俗,放任自己的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