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外交篇-郭元振 冒雪访可汗,诚信安边关

中华诚信故事[电子书]

郭元振,名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北)人,唐朝著名的军事将领、诗人。

郭元振自幼便进私塾读书,不仅聪明好学,而且胸怀大志。在16岁时,郭元振即为太学生,18岁参加科举考试时,成绩优异,考中进士。不久,郭元振便出任通泉(今四川射洪县东南七十里)尉,从此走上了仕途。“尉”是统兵的武吏,官职一般为八品。郭元振便从“尉”的职位上开始了军旅生涯。

郭元振长得仪表堂堂,不仅为人豪爽,善结良朋,而且文武双全,很有才气。他曾作《古剑篇》以抒发其志:“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当时正是武则天当政时期,武则天读了此诗,赞赏不已,还让学士李峤等人传阅。召见郭元振后,武则天更觉得他才华横溢,非常爱惜他的才能,遂授郭元振为授右武卫铠曹参军,进奉宸监丞。

当时西部的吐蕃常骚扰唐朝边境,对朝廷的威胁极大。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三月,吐蕃名将噶尔·钦陵率军攻唐,于素罗汗山(今甘肃临洮界)大败唐军。经此大败,唐军元气大伤,无力再战。吐蕃方面也因赞普有意裁抑噶尔·钦陵之势,不再令其出战,想与大唐握手言和。同年九月,噶尔·钦陵遣使请求和亲。武则天遂令郭元振出使吐蕃,处理此事。谈判时,噶尔·钦陵提出:唐朝撤去安西四镇的戍兵,并以突厥十姓之地(今新疆境内)辖属于吐蕃。面对噶尔·钦陵这些无理的要求,郭元振当然严词拒绝。由于双方谈判未成,噶尔·钦陵又遣使随郭元振入朝面见圣上。

武则天召集众臣商议,但都迟疑不决。郭元振深知噶尔·钦陵的话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蒙蔽视听而已,于是他向朝廷提出两项建议:第一,为了堵住噶尔·钦陵的嘴,可以向他提出反要求,要他退出青海一带地方;第二,经常派使与吐蕃通好,以暴露噶尔·钦陵好战的实质。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此后数年间,吐蕃君臣果然相互猜忌。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四月,吐蕃发生内乱。执掌大权的噶尔·钦陵被赞普器弩悉弄所杀,其弟赞婆无路可走,遂率部降唐。武则天闻讯后,诏令郭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率骑兵迎接,封赞婆为“特进、归德王、辅国大将军”,命其驻守凉州的洪源谷成为武周在西域的得力干将。

郭元振所献之策,使唐朝稳定西部边疆,避免了战乱。久视元年(公元700年)闰七月二十一日,吐蕃赞普亲自率大军出征攻打大唐,他驻兵河州(治袍罕,今甘肃临夏)为援,令大将麴莽布支率数万兵马进攻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并围昌松(今甘肃武威东南)。郭远振献计武则天派陇右诸军大使唐休璟为主帅应战,自己因熟悉敌情和地形则在幕后做军师。唐军在唐休璟指挥下,双方于洪源谷展开激战,唐军六战六捷,大获全胜。郭元振因谋划有功,武则天嘉奖他做了主客郎中。

大足元年(公元701年),郭元振迁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郭元振初到凉州时,凉州境内南北界相距仅四百余里,吐蕃、突厥常来侵扰,州内军民常年苦无宁日。凉州城池虽固,但一日之内敌军便能被攻至城下。郭元振到任之后,为了巩固凉州防务,在凉州城南部边境硖口设置了和戎城(今甘肃古浪),在北部碛口设置白亭军(今甘肃民勤东北),控制交通要道,一举为唐朝拓地一千五百里。

在凉州五年,郭元振立足发展生产、围垦荒地,他派甘州(治张掖,今属甘肃)刺史李汉通选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地区实行屯田,为战备储粮;同时兴修水利,改进耕作技术,推广蚕桑养植等。以往凉州地区的谷子和小麦每斛值数千钱,实行屯田之后,一匹细绢就可以换到数十斛粮,积存的军粮可供数十年之用。武周时期之所以能够取得平定契丹叛乱等军事胜利,与此不无关系。郭元振又特别注意和西域各族部落交好,尊重他们的民俗习惯,使玉门关内外羌笛悠扬,杨柳夹行,呈现出一派友好和平的景象。

神龙二年(公元706年),郭元振升任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当时唐朝突骑施的首领乌质勃可汗善于安抚部下,西突厥十姓部落都归服了他,唐中宗封乌质勒为怀德郡王守驻西域。安抚乌质勒对稳边大唐西北边塞十分重要,这个重任落在了郭元振身上,他常与乌质勒交流通好,乌质勒也一直臣服大唐。

下一页 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