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在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周公,并且说这事不需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并发誓辅佐太子姬诵继承王位、管理朝政,武王郑重地说:“那我就把姬诵拜托给你了。”说完便气绝身亡了。
武王死后,年幼的太子姬诵继位,史称周成王。周公担心别有用心之人听到武王去世的消息后反叛,便挺身而出,承担起了辅佐成王治理国家的大任。
周公尽心国事,虽然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可他任劳任怨。但是渐渐地,他感觉到身边的人有些不大对劲,即使是成王在同他说话时也目光游离,言词闪烁。这是什么原因呢?周公虽有疑问,但忙于政事也就没有在意。
一天,召公和姜太公向周公提出要到封地去。周公大吃一惊,忙问二人原因。二人答:“外面早已议论纷纷,说你独揽大权,只等有朝一日自立为天子。既然如此,我们还留在此地干什么?”周公一听,悲从中来,这话如果别人说,他可能只觉气愤,但是出自这二人之口,他就非常伤心了。他流着泪向召公和太公表明了心迹,第二天又为15岁的成王举行了“冠礼”仪式,然后将一切事情安排妥当,带着几名随从离开了镐京。
不久,周公查明,制造谣言的是他的亲兄弟,三监中的管叔鲜和蔡叔度。这二人为什么造此谣言呢?原来对于周公代理朝政,管叔鲜满心不服,因为他是文王的三儿子,而周公是四儿子。他认为,按“兄终弟及”的习惯,辅佐成王的人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周公,再加上别人都有封地,自己和两个弟弟只轮上个监视人的差事,越想越不甘心,便和蔡叔度一起四处散布流言。
纣王的儿子武庚见周室内讧,忙侍机做反叛的准备,和东夷首领以及一些边远小国加紧联系,周密筹划反叛之事。年轻的周成王得到消息不禁心烦意乱。也不凑巧,镐京一带连降暴雨,淹没了很多地方。无奈的成王决定到祖庙祈祷占卜。无意间,成王发现了周公藏在祖庙柜子里的那篇祷词,上面记录着他甘愿以自己的性命代替武王的性命、情愿为国为民奉献一生精力的话。成王感动极了,知道自己错怪了周公,忙将周公召回,请他重理朝政。
而此时管叔鲜和蔡叔度决定会同武庚起兵造反,一些小国也加入到反叛的行列之中。对于此次叛乱,周公早有准备,奉命回王室后,他授权姜太公征讨所有不服周朝管辖的各个诸侯国,自己则带领一部分人马,对付“三监”和武庚。
三年后,周公终于平定了叛乱并将武庚斩首。管叔鲜见大势已去,无颜见周公,上吊自杀。周公念蔡叔度、霍叔处无知,只把他们流放贬职。
周公东征之后,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中原地区很不方便,于是周公就把东征时俘虏的那些“殷顽民”全部西迁,在今天的河南洛阳建了一座城池,取名“成周”,又叫东都,将首都镐京称为“宗周”;同时又在成周西面三十里处修了一座城,叫王城,用于管辖成周。他派了八个师的兵力驻守成周,并昭告那些“殷顽民”必须安心谋生,否则,统统杀死。这样就大大巩固了西周政权。
制服了那些殷商顽民,周公还吸取了商朝小邦林立的教训,为了加强对广大被征服区域的控制,他进一步扩大分封制,利用这些诸侯控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强有力地维护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周公不仅治国有方,通过“制礼作乐”规范国家制度,而且治国有德,勤勉诚信,兢兢业业。周公送他的儿子伯禽代他去鲁国赴任,临行前,他告诫伯禽:“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又是成王的叔叔,地位虽高,但我却丝毫不敢怠慢国事。有时正洗着头呢,都要三次把头发捧起来去接待来访的大臣;正吃着饭呢,有贤臣造访,只好把碗放下,一顿饭要吃吃停停。就这样还害怕失去天下的贤才呢,你到了鲁国万不可傲慢哪!”周公的贤德,为后世所敬仰,曹操的《短歌行》中就有“周公吐辅,天下归心”的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