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篇-舜 仁德远扬,诚信广布

中华诚信故事[电子书]

于是,舜帝选了多位制陶巧匠,来到河滨,选择优质陶土,开办了一个很大的陶器作坊。舜帝对工匠要求很严,从取土、配料、制坯、烧结、出窑、检验、出售,每一道工序都有详细规定,谁也不允许走样。哪一道工序出了问题,都有明确惩罚。宁可少出活,也不许出粗品、劣品,废品更不允许了。舜帝自己还亲自参加制作,示范给工匠看。因此,舜帝开办的陶器作坊,出的陶制器皿,不仅质地坚硬、精美光亮、棱角分明,而且质高价低,名气越传越远,陶坊也越办越大。近处百姓购换,远处的百姓也跋山涉水前往买货;不仅普通百姓来买,连有的陶匠也来买。这样一来,舜帝制作的陶器供不应求,劣质陶器很少有人去买,渐渐地没有了市场,迫使他们有的设法提高自己的质量,有的则关门停业。

舜帝为了体察民情,规定五年一次外出巡查,最有名的有两次。五岳之首泰山一带,在舜的那个古老年代,就是中华大地的一块宝地,是东方最繁华的地方。那里居住的东夷族,是当时华夏民族中数一数二的大部族。舜帝出巡,决定首先到东夷族那里去看一看。

这一天,舜的一队人马出发了。然而,东进不如南发,南渡黄河,是一马平川的中原大地,而东进一步就必须跨越巍峨的太行山。三天赶路,已人困马乏。有人建议,东夷族那里不要去了,改道向南。舜帝说:“东之东,东之重,事有急缓,先急后缓,山再高,路再险,也不能改变先去东夷的决定,出巡时制定的计划,不能随意改变。”

在舜的决心与鼓励下,一队人马历时十天终于跨越巍峨太行,眼前呈现一片平原大地。大家信心足了,眉开眼笑,人不歇足,马不停蹄,星夜兼程,继续向东挺进。

这一天,一行人来到今山东菏泽一带。这里土地肥沃,稼樯茂盛,物阜民康,舜的一行人马便住下来歇息了数日。离开前,有位老臣请求舜帝留他在菏泽长久住下来,这样可以把黄河中游发达的耕作技术在这里传播开去,又可以把这里的先进文化传回去。舜帝认为可取,答应了这个请求。

舜帝一行人马到达泰山,舜帝一看,这里山清水秀,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东夷首领对舜帝到来先是有点漫不经心。过了数日,听下边禀报了舜帝给本部族教耕帮织的动人事迹和人品,东夷首领既感动又佩服,觉得舜所在黄河中游农耕就是比东夷先进,天下之兴,在和不在抗。于是,东夷人杀猪宰羊,盛情接待了舜帝一行人马。东夷成为舜帝管辖之下的东部最富有的一个部族。

年事已高的舜帝,住在禹为自己营造的鸣条行营中,心里却放不下黎民百姓。舜帝决定南巡。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舜帝带领几名老臣、几名仆从,从鸣条出发,南渡黄河,经中原大地,向江南进发。毕竟是上了年纪,舜帝的体力已大不如从前;加之一生操劳,到了晚年,人老病就多了。开始,日行百里,后来八十里、六十里、五十里,行一日,息半日,舜帝的体力日渐不支。一天,因雨中受寒,舜帝病倒了,身边的人劝说,还是回行营为好。舜帝说:“风寒小病,不是大事,休息几日就会好的。”娥皇、女英两位夫人每日精心照料夫君。有的地方官和老百姓听说舜帝病了,也纷纷赶来看望,有的送医送药上门,也有的劝舜帝不要南下了,就地住下也可。舜帝不肯,说江南偏远之地,有些地方至今还不懂农耕,他一定要去。娥皇深知丈夫的脾性,她附耳给劝舜帝的人说:“不要再劝了,他从来就说到做到,他要办的事情,不会半途而废。”果然,舜帝休养数日后病情好转,挣扎起身,又继续过长江,向南进发。

这一天,舜帝一行人来到苍梧一带。那里,主要居住的是三苗人部落。舜帝带诸位老臣,走村串户,访问百姓。他亲眼看到,有的地方人仍住在山窑土洞里,阴暗潮湿,病倒的很多。舜帝便教他们营造土屋,改变居住条件。有的以兽皮为衣,又脏又厚,夏天热得要命,舜帝便教他们学习织麻,改变服饰。有的以人代牛,不懂牛耕,舜帝便教他们耕作技术,发展农业……三苗人对舜帝的英明早有所闻,这下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个深冬的黄昏,积劳成疾、年事过高的舜帝病逝在苍梧。这一年是公元前2203年。“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贱帝位。”舜帝德高望重,英明无比,惠及后人,万人敬仰。中华民族文明史,起始于尧舜,特别是舜,正如《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诚信是中华文明古国贯穿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条美德红线。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就会被人们唾弃,一个不讲诚信的民族将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民族就可能走向衰亡。

上一页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