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故事-元末红巾军大起义

国史(中华故事全书)[电子书]

到了元朝末年,土地更加集中,朝政更加腐败,各种矛盾激化。手中不准握有寸铁的农民还是举行了大规模的起义。

公元1344年,黄河一年三次决口,殃及冀、鲁、豫广大地区,以致“里人乏食,草木为粮”,广大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严重的黄河水灾,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影响元王朝的财政收入。公元1351年,朝廷派贾鲁为工部尚书,征发十五万民工和两万戍卒修治黄河故道。十五万民工聚集工地,是起义的绝好机会。白莲教首领、农民领袖韩山童和刘福通利用元朝开挖黄河故道,“大役劳民,而民益怨”的时机,在民工中宣传天下快要大乱,“明王已经出世,弥勒佛已经降生,光明就要到来了”。号召民夫起来推翻元朝。他们在工地上预先埋下一个一只眼的石人,并散布一首歌谣:“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四月,民工在河道上挖出了一只独眼石人,认为歌谣灵验,整个工地沸腾了。韩山童和刘福通看准这个有利时机,决定在河北永年县立即召开各地白莲教首领会议,共同研究起义问题。各地来的代表有三千人之多。

韩山童分析当前形势,宣读起义檄文。檄文痛斥了元朝统治下的贫富不均,民族不平等,是“贫极江南”,“富称塞北”,号召人们誓死推翻元朝:“虎贲三千,直捣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刘福通介绍了商量好的韩山童的身世,说他是宋徽宗的第八代子孙,改名换姓逃亡海外,如今从日本借来精兵,要与“蒙元小儿”争夺天下,并且还说自己是宋朝大将刘光世的后代,一定要辅佐韩山童夺取天下。会上群情激奋,最后决定当年农历八月十五日起义,众推韩山童为明王。可是,事不机密,韩山童被捕遇害,韩妻带其子韩林儿逃往河北武安(今河北武安县境内)山中躲藏。

刘福通逃回自己的家乡颍州(今安徽阜阳)柳沟村,准备提前发动起义。他先后联络了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等人,共同研究起义办法,决定在农历五月初三起义。五月初三这天,红日东升,起义的教友按事先约定的装束,个个头扎红巾,到柳沟村集合。此次起义非常顺利。颍州官府听说柳沟村的百姓造了反,急令官军前去征讨。刘福通将义军分成两支,一支在八丈沟迎击官军,他自己率军乘虚攻下了颍州城。这一来,惊动了元顺帝妥靥睦尔,他诏令河南行省,迅速组织力量征剿刘福通义军。刘福通主动撤出颍州,挥师南下,攻克了元朝粮仓朱皋(今河南固始西北),开仓济贫。继而刘福通的义军又攻下罗州、真阳(今河南正阳)、确山、舞阳、叶县、汝宁(今河南汝南)、光州(今河南潢川)、息州(今河南息县)等地,义军发展到十余万人。因为他们缠红布为记,老百姓便称之为红巾军。

在刘福通颍州起义的带动下,长江、江淮流域等广大地区的农民纷纷起义,其中主要有:芝麻李、赵均用等起义于丰(今江苏丰县)、沛(今江苏沛县),攻占徐州;郭子兴、孙德崖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布王三、孟海马等起义于湘汉流域;彭莹玉、徐寿辉等起义于蕲州(今湖北蕲春)、黄州(今湖北黄冈),并先后攻下今湖南、湖北、江西的大部分地区和今安徽、浙江的部分地区,以徐寿辉为皇帝,建号“天完”。这些红巾义军,以北方的刘福通和南方的徐寿辉两支最强。这两支义军的发展,将元朝统治区域南北隔绝,粮运中断,有力打击了元朝的统治者。

刘福通的红巾军,被元朝廷视为眼中钉,元顺帝多次派兵征讨。第一次派来的大将叫赫斯虎赤,他率六千装备精良的阿速兵来到河南。赫斯虎赤根本没把刘福通的义军放在眼里。三天来,赫斯虎赤没碰上一个红巾军,便更是不可一世。刘福通乘敌不备,来了个突然袭击,元军损失惨重,赫斯虎赤只带了几个残兵侥幸逃走。

赫斯虎赤兵败之后,元顺帝又派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率三十万大军征讨刘福通义军。元军很快进抵刘福通义军总部所在地汝宁。刘福通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决定暂撤出汝宁,化整为零,分散活动,骚扰敌军,再化零为整,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也先帖木儿接受了赫斯虎赤失败的教训,到河南后处处小心,步步为营。他手下的将领巩卜班对主帅的作战指挥很不满意。元军来到上蔡之后,也先帖木儿命巩卜班为先锋,率兵五万去取汝宁。红巾军早从汝宁撤走,巩卜班不费一兵一卒占领了汝宁城。当晚,巩卜班大摆宴席犒劳三军,他喝得烂醉如泥。夜深人静,红巾军摸到巩卜班驻地,将他捉到城外的沙河岸边杀了头。巩卜班的死讯传到了也先帖木儿那里,这个主帅心惊胆战,惶恐不安。一个漆黑的夜晚,红巾军杀进城东沙河岸上的敌营里,杀死无数元军。驻在汝宁城中的也先帖木儿闻讯,急忙跨上战马逃跑。

下一页 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