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故事-谏官包拯

国史(中华故事全书)[电子书]

包公,是人们对清廉正直、铁面无私、善于断案、专为百姓伸冤除害的包拯的尊称。包拯死后,朝廷加给他“孝肃”的谥号,史书上称他“包孝肃”。又因为他担任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民间又称包拯为“包待制”、“包龙图”。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于宋真宗赵恒咸平二年(999年),卒于宋仁宗赵祯嘉唐吣辏1062年),北宋中叶有名的政治家之一。他生于草茅,早从宦学。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二十九岁的包拯考中进士,迈上仕途生涯。

皇潭年(1050年),包拯升任天章阁待制,掌管谏院,担任了谏官的职务。包拯做谏官后,希望自己能和魏征一样,当一个直言敢谏的诤臣。他在自己的谏官任上,做到了披肝沥胆,冒犯威严,不知忌讳,不避怨仇。

三次弹劾张尧佐和七次弹劾王逵更表现出包拯不畏权势的诤臣本色。

张尧佐是仁宗皇帝宠爱的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凭借张贵妃的力量,当上了宋朝最高财政长官三司使,一时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包拯愤然上书弹劾张尧佐。包拯指出,正当国家财政困难的时候,用这样的庸人理财,上违天理,下背民心,酿成危机,实在使人痛心。包拯要求把张尧佐免职,选用有才干的人任三司使。仁宗对包拯弹劾张尧佐的上书不予理睬。不久,仁宗加封张尧佐为淮康军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包拯再次上奏章,怒责张尧佐是朝廷的污秽、白天的鬼蜮,指斥执政大臣只知道阿谀奉承,仁宗失道败德。包拯和宋仁宗就弹劾张尧佐一事当面激烈争辩,唾沫都溅到仁宗脸上了。由于包拯和其他谏官不屈的争谏,仁宗削去了张尧佐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两职;还规定,外戚不得担任军政要职,不得干预国家大事。事隔一年,仁宗又加封张尧佐宣徽南院使。御史中丞王举正说:“陛下滥赏张尧佐,请免除我的官职吧!”宋仁宗对王举正的话充耳不闻。包拯又上奏章指出仁宗皇帝的偏执,要求让张尧佐出守河阳,不准回京供职,更不能担任荣典性的使相。仁宗无可奈何,只得表示,以后如升迁张尧佐,就找出包拯这个奏折呈报。事实上,仁宗同意了包拯的请求。

王逵是个名声很坏的酷吏。他任地方官时,随意增派苛捐杂税,一次就多收了三十万贯。王逵任荆湖南路转运使时,许多老百姓被他逼得逃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洞里,被他杀害的老百姓不知有多少,人民对王逵恨之入骨。当王逵被降职调往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潭州(今湖南长沙)几千名老百姓聚会庆贺,城里数万家居民接连三天张灯结彩,遭他迫害的人家还用木头刻成王逵的偶像,时时鞭打。

王逵臭名昭著,却官运亨通。他在池州没呆多久,又被提拔为江西转运使。王逵到了江西后,依然严刑酷法,动不动就抓人入狱,判罪充军。有人告发他,朝廷只下令本路提刑司处理。为此,包拯立即上书反对,指出本路提刑司肯定会包庇王逵。包拯的意见未被采纳。

当时提刑司原来的官员调走了,新委派的官员尚未到达,王逵兼管提刑司。于是,王逵利用职权打击报复告发他的人。他怀疑是洪州(今南昌)前任知州卞咸告发了他,就逮捕了卞咸,被牵连的达五六百人。包拯调查清楚后,再次上书弹劾王逵,要求罢免他的官职。仁宗准奏,将王逵贬为徐州知州。

没过多久,王逵又被提拔为淮南转运使。对此,包拯异常气愤,又一次上书弹劾王逵。包拯指出,王逵残暴成性,难以悛改,不能把许多百姓和官员交给他,听任他肆意残害。包拯据理抗争,七次弹劾王逵,宋仁宗只好罢免了王逵转运使的职务。

嘉潭年(1057年),包拯担任了开封知府。在封建社会,历来是京官难当。在北宋的一百多年中,竟有一百八十多人担任过开封知府。包拯在开封知府任上,干得叫人佩服。他首先改革了案件受理制度。包拯坐开封大堂以后,下令敞开大门,允许告状的人直入公堂,当面向他陈述是非曲直。这大大方便了要求伸冤的老百姓。包拯审理案件,不避权贵,不讲情面,不受贿赂,执法如山,和阎罗王一样。当时京城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有位大臣借了人家的钱财长期不还,人家只好把状告到开封府。包拯要求大臣迅速归还。这位大臣凭借权势耍威风,根本不理睬这件事。包拯把这位大臣传到公堂,让原告和他当面对质。被告理屈词穷,只好立即归还。有两个人在一起喝酒,其中一个人带了几两银子,怕喝醉了丢失,便请另一个人保管。等他酒醒后讨取银子时,保管者却不认账。官司打到开封府,包拯反复追查,保管者自认为没有旁证,拒不认账。在审理案件的同时,包拯派一个衙役到被告家中,诡称保管者已经坦白,要他的家人把银子交出来。家人如数交出银子,让衙役带回公堂。在人证、物证面前,被告只好低头认罪。

包拯在世时,人们敬慕他;包拯死后,人们怀念他。开封人为纪念包拯,特意在开封府署旁建一座包公祠。当时,开封府署有一块题名碑,凡在开封任过府尹的,都在碑上刻着姓名和任职时间。看见这块题名碑的人,都喜欢在包拯的名字上指点抚摸,表达自己的敬慕之情。长期下来,刻着包拯姓名的地方,已磨成了一条又深又亮的手指痕沟,如今能隐约看见的,只有他的任职时间了。这块题名碑,现在保存在开封历史博物馆里。

今天的开封城内西南角有个包府坑,这是北宋时开封府署和包公祠所在地。明末,明军为了抵抗李自成起义军,扒开黄河大堤,淹没了开封,开封府署和包公祠都被冲毁了,只剩下一潭清水。人民为了纪念包拯,就把这个大水坑叫包府坑,一直叫到现在。

现在合肥包公祠还有一口井叫廉泉井。相传过去有个贪官喝了井里的水得了头疼病,后来就没有人敢喝了。到了清代光绪年间,有几个读书人游览包公祠,不相信这件事,就提取廉泉井水泡茶,他们喝了以后却平安无事。这个传说,体现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和对贪官的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