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建立新朝后,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就不断发生。
公元17年,琅瘢ń裆蕉诸城)女子吕母为冤死的儿子报仇,首先起兵,攻杀王莽委派的县宰。吕母死后,这支队伍继续坚持反抗斗争。这时,青州、徐州一带正闹饥荒,农民纷纷起义,他们推举作战勇敢的琅袢朔崇为领袖,吸收了吕母的余众,很快就发展到几万人。这支起义军的基本群众都是淳朴的农民,他们还没有学会用文书、号令传达命令,不会用军事编制来组织和指挥军队,对自己的领袖还沿用三老、从事等汉朝地方小吏的名称相称。但他们纪律良好,约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因此得到人民的支持。为了作战时容易识别,他们把眉毛涂成红色,因此被称为“赤眉军”。赤眉军是强大的东方起义军。
那时,湖北也闹饥荒,许多饥民跑到沼泽地带,挖食野荸荠充饥。有时发生争执,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替大家调解,主持公道。不久,这些饥民会合附近的农民队伍,举行起义。王匡、王凤被推为领袖。他们攻打地主的庄园,夺取粮食,队伍迅速壮大起来。这支起义军以绿林山(今湖北当阳)为根据地,因此被称为“绿林军”。绿林军是强大的南方起义军。
同时,河北一带的农民也纷纷起来组织反抗王莽政权的武装,他们陆续组成一支支分散的起义队伍,名称各异,如“铜马”、“青犊”、“大枪”、“大彤”。他们的人数很多,后来发展到一百万以上,但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组织。这是河北起义军。
一些地方官僚眼见王莽统治摇摇欲坠,也纷纷招兵买马反对王莽。刘秀就是其中之一。
刘秀,南阳(今河南南阳)著名豪族、汉宗室成员。王莽建立新朝后,废除了汉宗室的封爵,并且禁止刘姓人为官,刘秀一家遭到打击。绿林、赤眉起义爆发后,刘秀和哥哥刘于公元22年,在舂陵(今湖北枣阳南)组织族人和宾客七八千人,起兵反莽,被称为“舂陵兵”。
当初东方各路农民起义军,人数多达数十万,因并无组织、旗帜、号令,王莽将他们视作“饥寒群盗”、“乌合之众”,以为他们成不了气候。刘召募舂陵兵,用兵法约束军队,攻城略地,散发檄文,宣布王莽罪状,王莽才感到不可等闲视之。
为扩充实力,刘派人招得新市、平林兵,继而收纳下江兵等农民起义队伍。以刘汉军为主,合新市、平林、下江兵,共分六部,均号称“绿林军”。各路起义部队会合后,气势益壮。公元23年正月,王莽将领鄄阜、梁丘赐都被起义军击败。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十多万人,不久又击败了严尤、陈茂所率的莽军,乘胜包围宛城(今河南南阳市)。
随着反莽斗争形势的发展,汉兵诸将亟待建立一个统一政权,以便号召。在立谁为帝的问题上,起义军内部发生分歧。以南阳豪强地主为代表的舂陵兵主张立刘;新市、平林诸将则极力拥戴懦弱无能的刘玄为汉帝,史称更始帝。新市、平林诸将掌握大权,排斥刘刘秀集团,起义军自此产生裂痕。更始帝刘玄派遣王凤、王常、刘秀率兵攻下昆阳(今河南叶县北)、定陵(今河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三县,刘则率主力攻下宛城,作为更始帝的都城。王莽在长安得悉起义军建立了政权,并立了刘氏做皇帝,恐慌万分,即下令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率兵前去镇压,于是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昆阳大战。
五月,二王率莽军四十二万,号称百万,向昆阳杀来。莽军将士中,有一人称为巨无霸,是山东蓬莱大汉,人高马大,兼有一手绝技,能让野兽听他使唤。王莽特意命人搜捕近百头虎豹犀象等猛兽,交由巨无霸遣使,为开路先锋。
莽军逼近的消息传来,昆阳城中绿林军将领紧张胆怯起来。众将认为莽军势大,不如分散撤退,转战别处。刘秀却认为,莽军虽势大,但人心涣散;汉军虽兵少,但同心协力。此时若分散作战,必败无疑。众将还在犹豫,哨兵飞马来报:“莽军已到城北,一百多里都是人马,不见首尾!”众将面面相觑。逃跑已经来不及了,只有拼死一搏。最后议定由王凤、王常两将率全城九千士兵据城坚守,刘秀等十三人出外搬救兵。时至夜半,刘秀等十三精骑突然冲出南门。莽军已有十万人抵近昆阳城下,刘秀等人趁敌远途劳顿、立足未稳之时,拼死穿营而出。
王寻、王邑督率莽军,将昆阳城层层叠叠,箍桶般包围,日日攻打,未能破城。王凤、王常指挥汉军,凭借城高墙厚,拼死抵抗,坚守待援。
刘秀等人日夜兼程赶到郾城、定陵,劝说两地官兵急救昆阳。于六月初,刘秀聚集两城近万之众,火急向昆阳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