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故事-秦王朝巩固统一

国史(中华故事全书)[电子书]

秦朝并灭六国,疆域广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了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秦王嬴政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自从战国中期以后,各国国君都先后称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自认为“德迈三皇,功高五帝”,就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尊号集于一身,号称皇帝,以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继位子孙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确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为了显示身分特殊,皇帝自称“朕”,命叫“制”,令叫“诏”,印称“玺”,以示至尊无二。

秦统一全国后,疆域如此广大,实行怎样的行政体制好呢?丞相王绾等人认为,燕、齐、楚等地远离京城,难以管理,应分封给皇帝之子,让他们去为王。廷尉李斯坚决反对,他说:“西周初年分封许多天子的子弟亲属,但传至数代之后,关系越来越疏远了。他们互相攻杀,战争不断,周天子也无法禁止。如今好不容易统一天下,应当实行郡县制,由皇帝派遣官吏去治理。皇帝的亲属和功臣只需重赏财物就可以了。”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实行郡县制。他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以后随着对边疆地区的开拓,陆续增设到四十多郡。

与此同时,秦始皇还相应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中央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职,称为“三公”,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他们都分别向皇帝汇报工作,接受皇帝的指令。三公之下有“九卿”,管理各个部门的工作,相当于近代的部长。九卿中的奉常管宗庙祭祀,郎中令管宫廷警卫,太仆管御用车马,卫尉管宫廷保卫,典客管民族事务与外交,廷尉管司法,治粟内史负责财政,宗正管皇族事务,少府负责全国山泽税收与皇帝生活供应。这些官僚都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地方行政机构方面,废除传统的分封制度。郡设郡守,掌管全郡政务;另设郡尉,为郡守助手,掌管全郡军事;又置监察御史,掌管监察工作。郡下设县,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掌管全县政务。另设县丞辅助县令(长)并掌文书、司法,县尉掌管军事。郡、县两级主要官吏均由皇帝任免。县下有乡,乡设三老掌教化,进行思想统治;啬夫主诉讼,收赋税;游徼掌追捕盗贼。乡下有亭,亭设亭长,负责治安。亭下有里,里有里正。从中央到地方,构成一套严密的统治机构,从而大大强化了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

为了加强地主阶级的统治,镇压农民的反抗,秦王朝除了建立一支庞大的军队,驻守京师和屯驻边境及各城市要镇外,还在过去商鞅所制定的法令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而极其残酷的法律颁布全国,从人到牛马,从生产到生活,从行动到思想,“皆有法式”,要人民无条件地遵守。

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层层控制的机构。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对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后各朝代基本上沿袭了这套统治制度。秦始皇销毁兵器,迁徙富豪。秦灭六国后,为了防止六国旧贵族和人民的反抗,下令没收民间兵器,集中运到咸阳,加以销毁,铸成钟锖透髦囟十四万斤的十二个大铜人,置于宫廷。同时下令迁徙六国的旧贵族和豪富到咸阳和南阳、巴蜀等地,使他们脱离本土,以削弱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当时仅迁徙到咸阳的旧贵族和富豪就有十二万户。

秦统一之前,度量衡、文字、货币以及道路等都各不相同。秦始皇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作为全国统一的标准。货币规定为二等,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铜钱为“下币”,圆形方孔,面铸“半两”二字。“半两”既是铜钱的实际重量,也是它的使用单位。这种圆形方孔钱的形式,以后沿用了二千多年,直到清末才逐步被铜圆代替。

秦始皇废除了各国与秦不同的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当时民间流行一种比小篆容易书写的“隶书”,它与小篆一起在全国范围内通行。根据湖北出土的云梦秦简,秦朝的官方文书也已使用隶书。隶书是我国文字由篆体转为楷书的重要环节。

秦统一文字,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疆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方言也颇有差异,文字的统一对形成和巩固民族共同心理有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