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及其作品

萧红作品选[电子书]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童年的萧红因生辰的不吉利而不为父母和奶奶喜欢,却得到了爷爷的疼爱,也从家里的长工身上感受到普通人的质朴。她从小就亲近大自然,自家屋后两千多平米的后花园是她童年的乐土。1927年,萧红就读于哈尔滨市第一女中,在学校里她最喜欢美术。从来自上海的美术老师高仰山那里,萧红学到了初步系统的艺术知识。她还和班上要好的几个女同学组织了“画会”,在休息日去野外写生。另一位对她产生了影响的老师是姓姜的史地教员,来自北平。他将现代的国内外文学介绍给学生,使萧红接触到新思想。

1930年,萧红为反抗封建家庭包办的婚姻而离家出走。经过许多曲折后,她和萧军在哈尔滨相识,并在患难中共同生活、创作。1933年,萧红以悄吟的署名与萧军合出小说散文集《跋涉》。为躲避日伪特务机关的迫害,1934年萧红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经由大连去青岛,为《青岛晨报》编辑副刊,并完成中篇小说《生死场》的写作。是年冬赴上海,通过鲁迅的大力扶持,渐为上海文坛所接纳。1935年,萧红第一次以“萧红”这个名字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随着生活的安定,她和萧军性格上的差异渐渐显露,两人之间产生了感情的裂痕。1936年,萧红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沙粒》等。次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萧红情系祖国的命运,立即回国,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战文艺事业中。1938年她应李公朴之约,从武汉到临汾,去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活动,宣传抗日救亡。在西安,她谢绝了萧军最后的挽留,也谢绝了丁玲等友人前往延安过一种“火热生活”的邀请,选择了一条比较独立,也比较孤独的创作和生活道路。经历了由武汉到四川的颠沛流离后,萧红于1940年和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长篇小说《马伯乐》和《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当时萧红已身患重病,陷落在九龙。在战乱中,她未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于翌年1月去世,年仅31岁。

萧红的一生非常坎坷,也很凄婉。是生活的挫折漂泊以及战争的灾难过早夺去了她的生命。她自己在临终时亦心有不甘,说“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

萧红的文学创作开始于1932年,到她去世,只有9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9年中,她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三本短篇小说与散文合集《跋涉》、《桥》和《牛车上》;另有《商市街》、《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

等三本散文专集,以及一些散见于报刊的作品。萧红独特的创造在于她打破了现代文学中小说通常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使小说取得另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萧红小说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的文体风格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萧红公认的代表作是《生死场》,发表后轰动了当时的文坛,不到两年即出到第十版。鲁迅先生为之作序,给以中肯的评价:

下一页 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