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温的奇迹

百年百篇经典科普[电子书]

奚同庚

有趣的低温世界

在向绝对零度进军的同时,科学家又在艰辛地探索着低温世界的许多奥秘。

在低温世界里,物质会发生人们意想不到的许多奇妙的变化,出现很多非常有趣的物理现象。

在超低温条件下,许多金属的性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韧性本来很好的钢,变得像陶瓷那样脆,敲一下它就会粉身碎骨;至于锡,用不着碰它,已经变成一堆粉末了;本来能流动的水银,变得像铁一般坚硬。当然,也有例外。像铜、铝和镍在很低的温度下,仍然能保持良好的韧性和机械强度。

在超低温条件下,除了金属以外,其它物质也会发生面目全非的变化。柔软而娇嫩的鲜花在液态空气中浸过以后,会变得像玻璃那样既脆又硬,摇一摇,还会叮当叮当直响哩;在非常接近绝对零度的时候,氧气像白色的砂粒,氢气像石头一样硬,各种气体几乎全部成了固体,惟一的例外最能抗冻的是氦气,它还是液体。不过当氦气冷到-270.96℃的时候,它竟会变成一种能“爬”善“攀”的液体。

如果把一个小杯子放在大杯子里面,小杯子里面盛放着液体的氦,当温度冷到-270.96℃的时候,小杯子里面的液氦就会自动地沿着杯子的壁向外“爬”出去,流进大杯子里,一直到大、小杯子的液面相平为止。

这时候的液体氦,已经是一种没有一点粘滞度的理想流体了。我们把液氦在极低温下这种自动“爬”出容器的现象,称为“超流现象”。

“超流现象”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什么用处,目前还不清楚。但是,科学家对这种奇异的物理现象极为重视。有人认为,具有超流现象的理想流体是一种新的物质形态,它可能也存在于某些崩溃的星核之中。弄清这种新的物质形态的本质以后,对于分析宇宙中像脉冲星一类奇异星体的本质,很可能具有特殊的意义。

此外,超低温技术对于原子核物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物理学中著名的“宇称守恒定律”之所以被否定,就是以-270℃下的实验结果为依据的。同样,依靠超低温下的实验结果,又证实了著名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理论。

低温世界里的奇妙现象,还有好多,下面我们再着重介绍一个最有趣的物理现象——超导。

失去电阻的导体

1911年,荷兰著名的低温物理学家卡默林·奥尼斯和他的学生,把水银冷却到了-269℃以下,再在已经凝成固体的水银导线上通上几毫安的电流,然后测量它两端的电压。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水银导线的电阻竟然完全消失了。

师生两人被这一惊人的发现愣得说不出话来。

乍看起来,这个现象简直是太荒唐了,真叫人不敢相信。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奇怪的现象,他们又设计了一个更精密的实验。把水银冷到接近绝对零度,用它做成一个环路,放在一个磁场中。然后把磁场突然撤掉,由于电磁感应作用,在水银环路中便产生了一个感应电流。如界水银内确实没有电阻,感应电流应当毫无损耗地长期流下去。

经过几年的耐心观察,得到了肯定的结果:水银环路里的电流确实没有一丝一毫的衰减。这就是说,环路里的电子,好像坐上了没有任何阻力和摩擦的转椅那样,一旦转动起来,就永远也不肯再停下来。

人们把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超导”现象,把失去电阻的导体,叫做“超导体”。

后来,人们发现,不光是水银,而且许多元素如铅、锌、钽、锡、锂、铝、铌、钼等,以及金属合金、化合物,在低温世界里都具有超导性能。从1911年到现在,人们相继发现的超导体已经有一千种以上。

无论哪一种超导体,只有温度降低到一定数值,才会发生超导现象。这个从正常导电状态转变为超导电状态的温度,叫做转变温度或临界温度。已经发现的一千多种超导体的转变温度各有高低,但范围很窄,从0.14K到23.4K绝对温度以K来表示,它的温度起点为-273.15℃称之为绝对零度。例如0.14K就相当于-273.01℃的摄氏温度,23.4K就相当于-249.75℃的摄氏温度。——编者。

在超低温下,某些物质为什么会产生超导现象呢?为了从本质上解释这一现象,人们已经建立了超导理论。这种理论简单地说来是这样的:在常温下,超导体处于正常状态,它的原子(实际是失去部分电子的正离子)都排列成整齐而又规则的结晶结构——晶格,并且不停地作着热振动;而脱离了原子的自由电子,弥散在晶格的空间,毫无秩序,所以叫做电子气。当导体通上电压以后,电子作定向流动的时候,与振动着的原子频繁碰撞,这种阻碍作用便是电阻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