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记忆合金

百年百篇经典科普[电子书]

钱善扬

偶然的发现

六十年代初期,美国海军研究所在研究镍钛合金时,把从仓库领出来的许多弯弯曲曲的镍钛合金丝加工拉直后,放在火炉附近,偶然发现这些已被拉直的合金丝,一瞬间就回复到领来时的弯曲形状。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于是,他们将镍钛合金丝弯制成“镍钛合金”字画,然后,将合金丝组字画,压缩成杂乱无章的形状。当加热合金丝时,便发出一种“丝丝丝”的声音并且弹跳,乱作一团的合金丝重新变成了清晰的“镍钛合金”的字画。

原来这些合金与一般金属不同,它像有生命的生物体一样,具有较强的“记忆力”,能“记住”自己原来的形象,当温度变化时就能回复原来的形状。美国海军研究所将这种具有“记忆”能力的特种合金称为镍钛诺尔合金。从此,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现在已研制成功了十多种具有“记忆”能力的新型合金如金镉、钛钴、钛铁、锆铷等,在科学上,称这些合金为“记忆合金”。

揭开“记忆”的奥秘

记忆合金为什么会有“记忆”能力呢?早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德国科学家马尔丁斯就发现了钢材晶格中的可逆转变现象,当钢坯进行淬火和回火处理时,铁原子和碳原子改变了自身的位置。这一转变称为马氏体转变。记忆合金的奥秘就在于它能发生马氏体转变。

金属发生马氏体转变时的温度叫相变点。在此温度上下,金属的晶体结构不同,体积也不同,当温度在相交点上下变化时,合金就发生晶体结构的变化,并发生收缩和变形。在相变点以上,金属稳定的相叫母相,在相变点以下,金属稳定的相叫马氏体相。从高温冷却到相变点以下,母相就变为马氏体相,把马氏体相的合金加热,温度达到相变点,又可变为母相。如果合金在马氏体状态时,加上外力,形状就改变了,变形后的合金,如果再加热到相变点,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变化称为形状记忆效应。

金属能不能发生马氏体转变,主要是由它的原子晶格特征所决定的,就大多数金属来说,都不会发生马氏体转变,因而没有形状记忆能力。

记忆合金能发生马氏体转变,具有记忆效应,而且像橡皮一样具有超弹性,即使变形量高达百分之二十,都能返回原来长度。由于记忆合金具有这两种特殊性能,因而已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记忆合金的妙用

用记忆合金做管道接头已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应用于飞机液压系统,真是大显神通。在常温下把接头的内径做成比被接管子的外径小,然后把接头贮存在冷却器中,用外力使接头的内径扩大并大于被接管子的外径,应用时,只需把两根要连接的管子的端部套入接头内,一到室温,接头“记忆”起自己原先的形状,内径缩小到原来的尺寸。于是接头与管之间的连接力变得很大,达到密封的要求,并牢固地连接在一起。美国自七十年代以来,用这种方法连接了十万个飞机上的液压管道,没有发现一个漏油和破损。还可以用记忆合金制成特种用途的开口销和铆钉,采用这种铆钉,不需要风动锤和顶把,再也听不到刺耳的铆钉枪冲击声,将大大改善工人的操作条件,提高工作效率。

记忆合金在空间技术上得到了绝妙的应用。人类虽然多次登上过月球,但在月面只能逗留几天的时间,为了长期测量月球本身的物理特性以及月球周围的环境特性,需要在月面设置长期工作的自动科学站。这些科学站每天需要向地球发送九百多万个数据,同时接收来自地球的仪器调节指令。这种通讯联络依靠谁呢?就是依靠在月面上架设的杆状收发月球天线。这种月球天线像一把撑开的大伞,占的空间很大,怎样把它装到宇宙飞船上送到月球上去呢?这里,记忆合金又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用镍钛合金预先制成半球形展开的天线,然后把它冷却到一定温度,在这个温度下,材料变“软”,施加外力把展开式天线弯曲折叠,折成跟小球一样大,成为一个小“银球”,装入宇宙飞船,占的空间就很小。宇宙飞船到达月球后,在太阳光照射下,弯曲成小球的天线受热,便“记忆”起自己原来的形状,逐渐展开,恢复本来面目,它不需要来自地球的遥控操作而自动开始工作。像这样的月面科学站月球天线已经在月球上安装成功了五座。

此外,在国外还采用记忆合金制作自动报火器的热敏元件,还用记忆合金制作固体发电机,这种固体发电机是根据温度循环变化,记忆合金制件的形状也能循环变化,不需要消耗燃料,因而特别经济。

诱人的设想

记忆合金的应用还仅仅是开始,但人们已看到了它的美妙前景。人们对未来的记忆合金有许多诱人的设想。

目前国外设想利用这种记忆合金,制造巨型宇宙射电望远镜,其天线直径长达一点五公里。射电望远镜在地球上制成,然后将它卷成“一团”,送上宇宙空间,射电望远镜在宇宙中受太阳热量加热后,即伸展成原来地球上制成的形状,便可用来探测宇宙天体。

建设未来的大型空间站和卫星电站,需要将上万吨的材料运到地球同步轨道上安装,空间作业队将达上千人。如部分结构采用记忆合金,像一卷席子一样运去,到时自动展开,空中工作量和作业队的人数都将大大减少。

为了向海洋进军,需要在海底建设许多构筑物,这是相当困难的工程,人们设想,采用记忆合金,在地面上低于海水温度的条件下制成所需要的构筑物。然后将构筑物,在冷却状态下,压缩成“一团”的紧密实体,沉入海底。受海水热量加热后,构筑物“记忆”起原来的形状,结构自动伸展开来,恢复了地面上制造时的原始形状,完全取代了海底组装结构的工序,这又是多么美妙!有了这种记忆合金,对于我们“上天、下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然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决不是容易的,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正需要我们去努力探索。

(选自《科学拾锦》,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