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谈六则

世界百篇经典杂文[电子书]

●洪生[新加坡]

不宜谦让

读华文书的人有一个最大的缺点,便是心事总要谦让一番,不肯据理力争或当仁不让。

明明是实至名归,仍要推推搡搡。倘若大家都是如此,虽是稍稍费时,还无大碍;但当有人横刀夺爱,中途杀出,利益恐怕要落入别家了。当年孙中山就是由于礼让,给袁世凯当上总统,中国因此扰扰攘攘,多年纷争不休。

今日世界更是你争我夺的时代,谁敢毛遂自荐,谁就能捷足先登,占尽先机,而胜算也在握了。

最怕是一番礼让,别人信以为真,把你看作庸碌之辈,冷藏一旁,再恨“不才明主异”也于事无补。

职是之故,谦让尽管是美德,还是少提倡为妙,因为与其让不学无术者尽荣登宝座,倒不如任由有德者角逐而得之更公平、合理些。大家可有异议?

沉默不得

读华文书的人还有一个大缺点,便是得饶人处且饶人,遇事总三缄其口,不闻不问;甚至被人所损,也打断牙齿和血吞,或唾面自干,不哼不慨。

这不是美德,这是懦弱无用的表现,即使对手再强大,只要能还手就该还手,如能狠狠地给予打击,那就更好;可别上了中庸论者之当,力保谦和。

鲁迅就曾说过,不在沉默中死亡,便在沉默中爆发。委曲求全,这种全多不可得:即使得之,恐怕也难长久。大家都听过“得寸进尺”这句俗话吧?还没听说有人占了点便宜便罢手的。

只是不肯沉默,就得有勇气,不管四周是怎样的死寂,你照样敢站出来,振聋发聩当然好,否则搔搔痒也算是尽人事,就是绝不可沉默。

不想清高

一些人虽然爱财好利,可是嘴巴却常常挂着清高绝俗。其实爱财也不见得就是坏事,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就可以了嘛!至于清高绝俗,还是需要身体力行,远非嘴里嚷嚷就清了就高了。

有时候入乡随俗,逢场作戏,不一定就是随波逐流;而凡事喜欢独树一格的,不见得就众醉我醒,众浊我清了。常常,倒是心存终南捷径在作祟而已。

扰攘尘世,忙忙碌碌,既为自己,也为了大众,希望过个好日子,这又有什么可厚非的呢?反而衣不沾尘,身无滴汗,站在一旁自鸣清高者,更令人觉得可耻。

所以我一向鄙视那些清高之流,所以从来也就不想与斯辈啸傲山林。我还是喜欢老老实实地呆在尘世中,与众人为伍。

人各有志

古人说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话不无道理。许多人常以自己的主观愿望来要求别人,希望别人遵照自己的话去做,倘不如此,便觉对方冥顽不灵,甚至无可救药。

其实人各有志,志不同,不相谋,何必强求必与己同呢?当然麻雀无法了然鸿鹄的大志,可是换过来,鸿鹄又怎能体谅麻雀的小小需索呢?

更何况人尽其才,只要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净尽,也就够了。岂一定都得身怀大志不可?

过去我无法领悟这点,所以对自己的亲人、学生不免苛求,而对方无动于衷时,自己则苦恼不已。

现在想想,不禁哑然,人各有志嘛,何必强求?

兼听

“兼听则明”这句话,许多人都读过,也会引用,但不一定会应用。

喜欢听美言,是人之通病。

听一面之词,也是人之常性。

所以英明如一些领导人,也不免被小人的阿谀和谗言所淹没,而用人不当,断事不确了。

能够凡事多听听各种意见,当然是好事,但有者早已先入为主,有了偏见,所谓兼听,不外乎做做样子罢了。

也有些恰巧相反,本身没有判断力,筑室道谋,三年无成。则兼听不如不听。

“兼听”一词,言简意赅,虽易懂却不易做到。否则攘攘乾坤,就不会如此多事了。

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有时不免起贪念,起歹念。如果贪念或歹念只是一闪而过,并未付诸实行,则庶几近乎圣人矣。有句对联的下联即是:“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古今无完人。”正足于说明这个道理。

就算是一时控制不住,让贪念歹念支配理智,但事后尚知悔过,也不失为正人君子了。古语有云:“人非草木,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便是最好的佐证。

最怕的是一错再错,终于铸定大错;或一错之后,误以为自己是无可药救的大罪人,便灰心失志,无心事事了,因为人生到底是相当短暂,容不得我们随意挥霍。

错,并不可怕,也不必掩饰,但不要让错所误,让错所害。错,反而是一种激励,推动我们向上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