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开始自己做生意,但手头的资本只有几先令,他只有去借贷。附近的一位磨房老板见他意志坚决,就借给他一笔贷款。萨缪尔将这笔款子投入生意,并用心经营,真是天道酬勤,年底他就把贷款还清了。萨缪尔决定从此不再欠任何人东西,他非常节制,不在生活用品上多花一分钱,为了不欠债,他常常饿着肚子就上床睡觉。他发誓要靠自己的勤劳和节俭自立,不再依赖任何人。这些他都慢慢地做到了。此外,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同时,萨缪尔也努力使自己的头脑充实起来,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了宇宙学、历史学和形而上学。他后来从事布道工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这方面需要的书要少一些。“当然了,这条路同样布满荆棘,但我一旦下定决心,就绝不回头。”他说。
在从事制鞋和研究形而上学之余,萨缪尔还是当地的一位传道者。他非常热衷于政治,他的小店就成了当地政客的聚会场所,如果他们不来,萨缪尔就自己去找他们商讨公共事务。这肯定要占去他的许多宝贵时间。为了弥补,他又常常工作到深夜。他的政治热情成了村民谈论的话题。由此还闹出了一个笑话,一天深夜,他正在店里敲敲打打,一个小孩看见店里有灯光,就扯着嗓子冲着锁孔尖叫道:“制鞋工,制鞋工,白天瞎逛,晚上补工。”萨缪尔把这件事告诉了朋友。那位朋友问道:“你怎么不抓住那小子?”“没必要,没必要,现在就是天塌下来我也不会惊慌,我那时把手头的活停下来,对自己说:‘没错,没错,他的话有道理,可是我绝不会让他再那么说我一次。’对我而言,那小孩的尖叫就像是圣言,一辈子都会响在我心里。那件事告诉我,今日事今日毕,不能拖到明天,更不能在工作时间瞎转悠。”此后,萨缪尔扔掉了一切政治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再也不让政治打扰自己,有了闲暇时间就学习、研究。为了学习,他不得不放弃许多休息时间,但从不因此而耽搁工作。他深知要生存,就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结婚成家后,萨缪尔移居美国,在那儿他还是从不间断学习。他最初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从今天保存的部分作品看,他对人类那些珍贵不朽的精神作了深刻的思考,使得诗歌洋溢着一股奋发向上的昂然气息。厨房就是他的书房,妻子的一台管风琴风箱则成了他的书桌。在孩子的吵吵闹闹中,他开始奋笔疾书。那时,潘恩的《理性时代》已经出版,并激发了许多人的兴趣。萨缪尔写了一本小册子来反驳潘恩的观点。后来他常说,正是《理性时代》促使他认真思考并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作家。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创作出了几本小册子。但他仍然是边制鞋,边写作。几年后,他的成名作《论人类灵魂的不朽》出版发行,并给他带来了20英镑的财富,在当时这已是一笔不小的财产。后来该书又出版了几次,受到广泛的赞誉。
同许多年轻作家一样,萨缪尔也因为巨大的成功而一度丧失前进的动力。后来,人们经常见到他在门前清扫大街,或在寒冬里帮徒弟搬煤。他不再把文学创作当作自己谋生的职业。他最关心的是依靠自己的经营过一种踏实的生活,而文学上的成功对他来说只不过是闲暇时撞上了大运而已。不过,他后来还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卫理公会的文学事业中,卫理公会发行了好几种有关宗教教义的杂志,萨缪尔负责监督和管理工作,他经常在《折衷主义论坛》上发表文章,还编辑出版了几本关于他的家乡——科恩威尔地区的书,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在事业行将结束之际,萨缪尔感慨万千地说:“我出生在社会的最底层,对于下层人的苦难有深深的体会,我靠自己的勤劳、节俭和高尚的道德,尽最大的努力使我的家庭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苍天有眼,我的辛苦没有白费,我成功了。”
尽管约瑟夫·休谟所从事的职业完全不同,但同样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虽然他资质平平,但异常勤奋、诚实。他的人生格言是“不屈不挠”,并且终身付诸实践。休谟的父亲早逝,母亲在蒙特罗斯开了个小店,把他们含辛茹苦地养大。后来,休谟被母亲送到一位外科医生那儿学习医术。毕业后,他以外科大夫的身份乘轮船去过几次印度,还在东印度公司获得从业资格。由于休谟工作最为勤奋,脾气也最好,因而获得了上司的赏识。上司认为他适合担当重任,所以不断提拔他。1803年马哈特战争爆发,休谟随鲍威尔将军出征。在战斗中翻译人员牺牲了,由于休谟学习并掌握了当地语言,他被任命到翻译的工作岗位上。后来他又当了医疗队长。不过,似乎这些工作对他来说还远远不够,他又兼职出纳员、投递员。在这些工作岗位上,休谟都干得称心如意。此外,他还负责提供军需品,这一差事对他和军队都有很多好处。十年后,休谟带着一笔财富回到了英国,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支援家乡的贫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