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叶圣陶的创作

叶圣陶作品精选[电子书]

杨君

叶圣陶(一八九四—一九八八)原名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的一生,可以说丰富多彩。首先,他是作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重要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作为小说家,是“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潮流的重要代表,并创作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对后来茅盾等人的长篇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散文家,他早期和周作人、朱自清共同成为文学研究会散文创作的中坚,后来又成为开明派散文的代表,其散文被一九三五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选录的篇数仅次于周作人、鲁迅和朱自清;作为儿童文学家,他创作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部童话集,其中的名篇,直到今天依然能赢得孩子们的喜爱。其次,他是编辑家和出版家,先后主编或参与编辑过新文学的重要刊物《文学旬刊》和《小说月报》。叶圣陶编辑生涯中最精彩的篇章是独具慧眼,发现并发表了茅盾、丁玲、巴金等著名作家的早期作品,堪称作家的伯乐。其三,他是教育家,自一九三○年起,长期主编《中学生》杂志,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规范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广大师生中享有崇高威望。其四,他是热心的社会活动家。解放前,他就积极参与各种进步团体和抗日救亡团体的活动,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解放后,他先后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等国家和民主党派的重要领导职务,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复兴而孜孜不倦地操劳。虽然叶圣陶的经历和生活如此丰富,但他的个性却是平淡豁达、严谨质朴,不跟风,不赶潮,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做文章。这样的个性,在他的创作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叶圣陶的文学创作,开始于“五四”前夕。他早期曾为《礼拜六》这样的通俗文学刊物撰写文言小说,但是很快就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影响下转向了新文学创作。他将传统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情怀和现代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现实主义创作思潮结合起来,关注社会生活中寻常小人物的寻常人生。比如他的小说《这也是一个人》,用白描的手法写了一个农村妇女结婚、被丈夫殴打而出走、丈夫病死后又被婆家卖掉的人生经历。他用平静的语调叙述这个在当时的农村中经常发生的故事,只是通过“这也是一个人”的标题暗示我们反思,这样的日常生活,能不能成为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生活,能不能给我们带来人的生活所应有的尊严、幸福?这篇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其实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有几分相似。但不像《祝福》那样通过鲜明的对照而显得异常尖锐。这正是叶圣陶的特点所在——更贴近生活,也就能更深切地表现生活。

生活确实总是既包含激烈、动荡,充满了尖锐矛盾冲突,但稳定、平和、为各种惯性所支配的却是常态。前者可谓人生五彩斑斓的花色,而后者就是人生的底色,有一种更为永恒、更为持久的力量,贯穿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时代。叶圣陶的作品正是对这种人生底色的抒写。再比如他的短篇名作《潘先生在难中》,写一个小人物在动荡的时局中为保住谋生的饭碗,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的种种卑微行为。小说当中有一段写潘先生一家逃难到了上海,在火车站被挤散的场景:“忽然觉得长衫后幅上的小手没有了,不知什么时候放了的;心头怅惘到不可言说,只是无意识地把身子乱转。转了几回,一丝踪影也没有。家破人亡之感立时袭进他的心,禁不住渗出两滴眼泪来,望出去电灯人形都有点模糊了。”固然潘先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情操修养上有欠缺,显得委琐,但是在这样的社会日常生活状态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除了苟活,又能如何呢?因此,这篇小说的讽刺对象,我以为倒并不如一般评论所说是针对知识分子弱点的,而是针对那个把“大写的人”变成小写的苟活者的动荡的社会。叶圣陶不是通过呼天抢地的人生大悲剧来批判社会,而是通过普通人委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心理,通过一般的日常生活来揭示不合理,在潜移默化中促成我们长久的思索。

下一页 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