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智(5)

中华圣贤经典——智[电子书]

我们也常常看到很多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面对工作态度傲慢。尤其是那些个人能力较强的人,进入公司时间不长因为工作表现出色,成绩突出而深受领导的器重和同事们的喜欢。这本来是好事,继续努力就可以得到晋升的机会。但是这种人往往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变得飘飘然,在他看来,公司里的人都是一些无能之辈,于是便会对其他同事指手画脚,甚至于连公司的老总也不放在眼里,整天一副扬扬得意、高高在上的样子。要得到上司的提拔,与同事们的合作能力占有重要的考核分量,如果一个人太孤傲,目中无人,没有很好的合作能力,没有团队精神,是很难得到领导的重用的。

才华当然有助于一个人成就事业、创造辉煌,可是如果你不能很好地运用它,不懂得适时收敛,才华反倒会变成你职业生涯中的拖累,反倒会毁掉一个人的事业和前程。有才华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有某方面的才华就有多么了不起,甚至不把别人放在眼里,那么你迟早会因为自己骄傲自满的行为而得到令自己后悔莫及的惩罚。

要把自己的才华很好地发挥出来,就需要有发挥的环境和条件。所以,要学会谦虚,学会和周围的人和睦相处,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好感。真正的智者为人中正,做事不偏不倚。有才就要谨防恃才傲物;有势切不可仗势跋扈;有钱莫为富不仁。贵不显,美不狂,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始终谦虚谨慎,低调做人,这样才可避灾、避祸、避险。

工作中要做到知人善任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了解一个人,观察他的所作所为和所结交的朋友,考察他的经历中用以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审度他的兴趣和好恶。那么,这个人怎么能隐蔽得了呢?”

国学链接:孔子弟子中政事出众之人

“政事”,是管理才能。冉有(冉求)、季路(仲由,即子路),两人都当过季氏宰。宰是贵族雇佣的大管家,他们是大臣的臣,古人叫“陪臣”。孔门弟子主要都找这种差事。《论语》中,孔门弟子称子的,只有三人:冉子、有子和曾子。冉有是其中之一。

冉有长于理财,但他的理财主要是劫贫济富,“损不足而奉有余”。季路和他不一样。冉有能治一城,季路却能治一国,志气大,本事也大。而且,季路对老师孔子也非常忠诚。季路比孔子小9岁,是孔门的大师兄,冉有和宰我同岁,是晚辈。

诸子之言:

程颐曰:“在己者能知言穷理,则能以此察人伦如圣人也。”(译:一个人能够智慧明理,世事通达,那么他就能凭借这些了解他人了。)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这两点比较容易做到,“察其所安”是最难的。别人现在正在做的事,可以看明白;过去的事也可以调查清楚,但是别人的心安于什么情况,则很难知道。

做任何事都能够安顿在当下,事情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做,这是一种修养功夫。所以“安”是可以看到未来的一种可能,但是这种看人的方法只是大概的描写,是把过去、现在、未来连起来,把人放在时间的向度里面做整体的了解。

延伸思辨:识人于友、由、忧之机

为政之道在于用人,而用人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任用一个贤能的人,就可以使事业兴旺,可以推动事业前进,可以整饬风纪,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任用一个无德无能的人,不仅贻误事业,挫伤人们的精神,还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到整个事业的发展。

对于一个人的深入了解,是知人善任的条件。只有知人,才能够善任,知人是前提,不能知人,那么,所谓的任用也就只能是盲目的。如何知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论述知人问题时说:“人之难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一个人能否承担大事?是否可委以重任?这是关乎事业成败的大事。对于人的考察,历史上有着非常独到的方法。先秦之时,魏文侯择相,问于李克,李克说:“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孔子在此明确提出了全面了解这个人在生活中的交往与心性:与谁为友,用世处事的方法,内心涵养境界,安身立命的态度和评判是非的准则。也就是说,他的识见、心态、精神决定着他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