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典——智(4)

中华圣贤经典——智[电子书]

有大志向的人不会对人恶语相加,他们尊重别人,即使身受委屈,也不在辩解上争个长短。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只要不失爱心,事情终会有得到解决的时候。而强辩却只会让自己操守有亏,不利于道德修养。

三国时,魏国钟会的母亲张昌蒲,平时与人说话,即使对下人也一定很讲信用。当她怀钟会的时候,钟会的父亲钟繇有个小妾孙氏,心里很是妒忌她,暗地里在张氏的食物中下了毒。张氏吃了一口发觉后,就把吃的食物吐了出来,可是受毒的影响,她还是昏迷了好几天。有人劝张氏去告诉丈夫,张氏说:“凡是一户人家,家里的大老婆和小老婆互相谋害,这样做家破国亡都有余。倘若我跟丈夫说了,丈夫不肯相信我,那么又有谁来替我证明这件事呢?况且孙氏以为我必定要前去告状,她一定会先发制人,先去告诉丈夫这件事。由她先去发动,恶人先告状,看她如何自圆其说。”于是张氏称病不言,果然孙氏先对钟繇说:“我因为想让夫人生一个男孩,所以给她暗地里吃了药,现在她反说我给她下了毒。”钟繇听了,心里思量着,把药暗地放在食物里面,这不合常理。就把仆人叫来,询问了一番,仆人禀告了实情,于是孙氏被逐了出去。张氏出言谨慎,即使遭到毒害也没有立即为自己申诉,一方面是因为她在没有证人的情况下不想做无谓的争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她识大体、顾大局的宽广胸怀和高贵品质,唯恐家庭失和,祸起萧墙。许多人都怕不能在言语上打败别人,更怕有冤不能申辩,他们对口舌之争看得太重了,结果却适得其反。

当代镜鉴:慎言其余,禄在其中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美德,不帮助别人去做坏事。小人恰恰与此相反。”“成人之美”在生活中表现在许多方面。

古训有“人有私,切莫说”的说法,是告诫人们不要热衷于谈论别人的隐私,更不可到处宣扬别人的隐私,否则必会招人反感,所以,说话做事都要谨慎小心。

比如,在公司里,总有些人喜欢一起窃窃私语,议论他人是非,今天说自己亲眼所见某某女同事傍大款;明天说某某对父母不孝顺;后天又说老板某日酒后吐真言说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事……如此这般,公司里每天都流传着各种各样关于某某隐私的新闻,时间长了,哪个同事都不再愿意同这个传播流言的人合作。

其实,讨论或者传播这些不知是真是假的别人的“隐私”没有什么好处,尤其是那些在无意间看见或听见的事。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发表什么意见,因为这些事情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没有切实的意义。

很多时候,一些事情经过七传八传,早已与原始的样子大相径庭,对当事人大为不利,如果你也是传话人之一,那么无疑等于是在造谣,于人于己都不是好事。那么应该怎么对待别人的隐私呢?

首先,要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不要有太多的好奇心。不要轻谈别人的隐私,更不可作为某种谈资,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

其次,如果有人对你说某人的隐私,唯一的办法是,像保守你自己的秘密一样,不可作传声筒,并且不要深信这片面之词,更不必记在心上。

最后,不可随便动别人的东西,尤其是不能看别人的信件、手机短信等私密信息。另外,如果要去拜访某人,最好要事先预约,免得双方难堪。

中庸之道,事时和谐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尚的了!可惜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国学链接:中庸的含义

程颐说:“做事,不偏不倚叫做中,不改变叫做庸。行中,这是天下的正道;用中道,这是天下的公理。中庸的基本要义,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中庸的道理讲究不偏不倚,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体现在做事上,则必须做到恰到好处。为人处世、持家治国等人生作为,无不体现了这个道理。

一个人想做到中庸,必须加强品德修养,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使自己的言行、情感、欲望等要适度、恰当,避免“过”与“不及”。

中庸强调的是做事守中,既不左冲右突,又要避免参差不齐。其实这种人生哲理,从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细节中即可体察出来。

诸子之言:

朱熹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兴于行,少有此德久矣。”(译:不偏离就是所谓的中,不超过就是所谓的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真理。但人们很少有践行于此之大道的,也很少有此德行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