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语文老师都说语文越教越不会教。有很多东西搞到最后连语文老师自己也搞糊涂了,有时候一些试卷上的题目几个语文老师讨论下来也没有一致的结果,或者根本找不到合适的答案,这是不会教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语文课堂上的知识与语文能力的考核越来越远了,试卷上的内容灵活度越来越大,课本知识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量的都是学生在文章当中没有接触到的课外知识,语文课本的内容教与不教意义已不明显了。第三方面,有些学生语文课上表现很好,各方面的语文作业很认真、很端正,课堂习惯也好,课外作业也好,都相当出色,可就是语文素质并不优秀;相反的,倒是课堂上调皮的只听了一部分就心不在焉的学生语文素质反倒很高。
语文教学上有太多的现象需要我们去思考,我也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更多地体味语文、享受语文、创造语文。前面所举的例子当中我们所困惑的问题,无不反映出语文教学与语文应用之间的矛盾。试题的机械性与知识的灵活性、变通性造成了实际语言与题目语言之间的差距,有时语汇的多义性、文句意蕴的丰富性都是导致理解产生偏差的原因。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刻意地要去追求答案的正确性甚至唯一性,就会导致语言丰富多变性的丧失,成为最单调而无趣的语言。到最后,语文老师也不得不感叹现在的有些题目的偏题、跑题了。
而这些所谓的新型的题型与内容,虽然跟我们的全面素质相吻合,但很难与语文教学相一致,有些东西都是与课本相脱离,与学生相脱离的,比如考到一些语文的常识题、积累题、趣味题,都跟学生课外接触有关,即使是看了很多课外书的学生,如果没有看到这类知识、句子或题目,都是很难做出的。因此,有很多老师迫不得已也让学生去背或记一些考试可能涉及到的内容,这一来,就加重教学任务,也加重了师生的负担。于是就有人说,语文课上与不上相差并不大,因为考试的时候都会考到一些语文书外的东西,因此,只要将那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学好了,你就可以应付各种考试了。
另一些学生和家长就是抱着这种想法的,认为小学里的语文上与不上也没多大关系,任其自然、自由发展不可以了。他们也能举出很多学习并不认真却能考出好成绩来的例子,这也是教师困惑的地方。照理说,没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就不会有骄人的学习成绩,可是就有那么几名学生,却会在平时做得一塌糊涂的前提下,考出优秀的成绩。其实,这并不稀奇,我们看到的不认真的同学实际上已经付出了比优等生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在测试时表现出如此的业绩来。他们的付出在于大量的阅读,在于丰富的积累,在于深刻的理解,在于反复地琢磨,通过阅读能开启他们对各种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言语的积累。所以,他们学习语文的时间其实远远比其他同学要长,这是一种潜学习,不属于明显的学习。
课堂上的调皮与违纪都无法回避,但不认真听注定是比不过人家的,那种自以为是的做法肯定也是不对的。不认真听课做作业只能是在大量课外积累的基础上作弥补。尽管如此,这些学生给我们的印象是不认真却能取得好成绩,语文课上与不上还是一个样。
在这里,我想说,语文不是一门课,它是一种领悟,是一种爱好,是一种表达,是一种抒发,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状态;而语文课它是一个系统,一种方法,一个套路,一条法则。所以语文课不上只不过是不知道其中的一些套路而已,并不影响其掌握语文,如果学生够爱看书的话。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课不上亦可,大家都爱看书了,都能自觉提高语文素养了,课堂的存在与否并不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这样,也并不是每个这样的学生都能具有令人羡慕的语文素养,有相当一部分虽然具有相当好的理解能力,但在表达上却是非常缺乏条理的,而且有不少的字都写得很差,朗读也根本找不到调。
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还是有相当的必要的,只是不要太深入了,否则易成为牛角尖。
(时200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