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早在近二十年前就研究过一个“人的社会化”的课题,是当时柯桥实验的一部分,是中国最早提出素质教育的命题之一。我还记得在我进校教书的那一年,当时的唯一的一个校园,即现在的笛扬校区的围墙上,还写着“……人的社会化……”的字样。可见在这之前,学校将誓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化的人的决心。
而今,素质教育提了一年又一年,人的素质也确实乎提高了不少,但最终所有素质还是被高考必需的素质压下去了,很多人年少时学的一两样技能也并没有派到什么用场,特长也只是作一时之需而已,人们看重的还是分数。
而现在谈到素质呢?不外乎你的孩子在校外学了几样手艺罢了,什么乐器、外语、舞蹈、书法、美术等等,而且几乎每一样手艺都是用钱铺出来的,素质教育已被扭曲为过度的技能教育。专家认为,在孩子幼小时就学习这些技能所花的时间在成长后只需几分之一的时间就可学会,比如一个学了几年棋艺的孩子的水平,让一个青少年来学,只需几个月时间就可达到。学器乐更是如此,学吹笛子,以为吹了几年,辛苦了几年,从一个小毛孩练到了小学毕业,六七年时间总会有很深造诣了吧?其实不然,这些年来的水平,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或许就是两个月的时间就能达到。这也就是现在很多家长盲目早教的弊端,一个个妄图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每星期都要学上好几样本领,结果往往是孩子失去了更为重要的健康和快乐。
或许有家长认为孩子如果从小不教他点技能特长,到了中学就没时间再学了。此话不假, 也正是中国教育的弊端所在,我们的孩子在中学阶段所学的东西已经是恨不得将大学的内容都学了,怪不得老外们说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深,人家的初中生的水平,还不及我们小学四年级的水平呢。尽管如此,我们的家长们在为孩子们设计成长策略上也还是存在着多方面多管齐下的毛病,孩子要学的东西太多,忙不过来,也无心在学业上有所研究。更要命的是自然活泼的天性都被泯灭了。
而所有这一切,我们的家长、社会甚至学校都会堂而皇之地用一个词来概括:“适应社会”。为什么?明天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人要立足,没有先人一步的才能如何行得?如果没有比别人更高的水平、更好的技能,又如何赢得社会地位?同时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比如社会需要全才,我们就提倡素质教育来培养各方面都要会一点的人,要有时能唱歌、会跳舞,有时又能下棋、会书法,有时又懂技术、会操作的人,这样岂不是样样都要学了?但社会又告诉我们这些能耐不需要太深,可以浅尝辄止,可以只有入门水平,于是学得又很毛糙了。所以,我们各方面的力量都在围绕着“适应社会”而努力,当社会需要能应试的人才时,便又转向了此类人的塑造。
人能否适应社会?这是不问自明的问题。谁都知道,人是社会的人,人本身就是社会,就处在社会中,既然是存在的,就是适应的,倘若不适应就只会被淘汰或排除出这个社会。因此,几乎人人都是适应社会的,只是他们适应的强弱不一样,要求不一样,自身的追求不一样而已。我们看到,现在的孩子很小就深受家庭、社会、父母的影响,思想过于社会化,懂得了很多成人才懂的问题,能思考很多成人在思考的问题――这些需要教吗?不用。人的社会化是一个自然过程,人本身就很社会化了,而且会在社会中变得越来越社会化,就像所有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一样,不提倡素质教育的教育其实也是素质教育,提倡了素质教育的教育还是原来的教育,不过,学生能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再多一些素质教育的感受。
(时2006-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