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大幸事之一“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名神童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由适当的教化而成大家瞩目的对象,就更令人咋舌了。张炘炀,一个十岁大学生,而今已有一年大学学龄,与其它中途蜕变的少年大学生不同的是他学得“挺轻松”的,玩得也得开心,学得也很不错。从他睿智的谈吐中,我也越来越喜欢这个可爱的家伙了。
他,95年7月8日出生于辽宁盘锦市,05年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高出当时二本录取分数线47分,当同龄人正在读四年级时,他已轻松跨入大学校门,用四年时间学完了别人要用12年才能学完的课程,这种跨越式发展有点飞的感觉。父亲是街道干部,母亲是高中教师,两个平凡的人热爱读书,培育出了一个读书的天才,小炘炀的记忆力过人,常常过目不忘,几篇成诵,接受、领悟能力相当强,而且喜欢新鲜事物,渴求新知识,学而不厌,在其父亲的悉心教育下成了我国年龄最小的少年大学生。
人们在惊叹之余,也作了很多思索。在社会上,像他这样的智力超常儿童大约在百分之三左右,如何培养这部分“天才”并让其为国家、为社会所用,是越来越显明的问题,因为随着社会教育层次、水准的提高,人口素质的提升,这样的孩子会越来越多,建立一套完善的天才儿童发展机制是一个非常迫切的社会问题。在国外,不同的国家都有相应的培养手段,如美国为不同年级天才学生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立法规定,天才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的特殊教育服务,所有公立学校都开办了“天才与资优教育计划”; 英国设立了9岁、13岁和18岁三个等级的“超常生国际水平测试”;印度目前共有500多所“天才儿童学校”,专门面向9到16岁的印度农村的超常儿童,学生食宿在校,一切生活和学习费用都由中央政府负担,等等。可以说,培养这些孩子成为各方面的人才、专家,可以为国家的发展添上活力,更有利于国家长足进步。
但同时,人们也不无顾虑,在我国目前神童培养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会不会捧杀我们的孩子,会不会因为拔苗助长式的教育而毁了孩子。有时,因为跨越了学生正常的生理心理发展过程而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技术的培养,容易导致孩子在性格上、能力上、思想上的偏失,从而不能造就一个完整的人,虽然在时间上他赢得了几年,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但在生命的过程中可能会失去很多。自古就有“伤仲永”的故事警示人们不可捧杀孩子;而来自湖南的魏永康,13岁开始读大学,17岁就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因自理能力低下,知识结构不能适应,中途被勒令退学;宁铂,上世纪70年代末的著名“神童”,不少人心目中的偶像,最后竟落得出家收场。这些例子也同时告诉我们正确培养神童的重要性。
我觉得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孩子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可塑性,不要对一般孩子进行天才化的教育,最终导致恨铁不成钢而误其一生的下场。其次,如果真有这方面的天赋,也要慎重教育,并非有一方面的专长就一定是一个全才,往往会有很多方面是缺乏的,如人的情商、胆商等,要尽可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三,在培养时也不要忘了人的自然发展规律,缺失的东西不要太多,否则是补不回来的。
从张炘炀的成才之路上我更多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天真可爱的少年形象,同时有着同龄人没有的知识储备、思辩能力,他的父亲没有把他捧在手里,这一点是值得庆幸的,很多时候也还是顺其发展,可以说让他的童年和他的学习生活一起过了,没有刻意地去追求学习而疏远了童年。而他那种好玩的性格、天真的直率、无拘的思想,还是没有成熟的表现,在知识上的丰富与为人上的浅薄还是不协调,因为这是不能习得的。在他身上同样表现出天才儿童特有的过分自信,自信得有点狂妄,对他的发展是不利的;过分自由,自由得没有一点约束,这也是令人担忧的;比较玩劣,改不了童年的稚气,补不完儿时的快乐,在一群大学生中生活也缺乏了应有的和谐,课堂上的好动、不专心也是会让人不安的。
神童的神在于他们某一方面的超常之处,像张炘炀的记忆力就是他人远不能企及的,也是他能不断跳级的资本。各种“天才”包括各种不同的能力:超常的智力、创造力、特殊学术能力、领导能力、艺术能力等。我们企盼未来能让这些超常儿童有更多的用武之地,不单是成为少年早成的代名词,更应是终生突破性发展的典范。
(时200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