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所以,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深化民富,强化民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历来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村建设 ,新农村是我国政府在新形势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近年来,我们海宁市顺应时代潮流,反映社情民意,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三农”工作,在促进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让海宁的农村展现出了新面貌、新气象、新风范。
走进农村,你一定会为那翻天覆地的变化惊叹不已。瞧,那鳞次栉比的房屋,宽敞笔直的马路,奔跑繁忙的公交车……这巨大的变化,在每个细节、每一个角落、每一张笑脸、每一个人的话语中都充分体现。让我做个向导,一起来看一看农村的新变化。
(一) 海宁农村的新面貌
原来海宁的很多行政村是没有路的,如果说有,也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一到了雨天,泥泞不堪,根本无法穿行。近年来,海宁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但是农村基础环境与整个社会发展还不相协调。为此,海宁市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围绕农村水、电、路、学、厕等,加大投入,加强建设,积极有效地推进工作的开展。如全面实施了“小康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康庄工程,扎实推进水利设施、土地平整、道路建设、村庄建设、饮水工程、学校危房改造、河道疏通等工作。据我们调查了解,截止2005年底,海宁市的乡村康庄工程目标已经全面完成,全市基本建成了“二横七纵二连“的干线公路网络,公路总里程达到1073公里,通村公路水泥混凝土“硬化率”达到了100%,真正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尤其是望着公路那川流不息的公交车,你一定以为产生了错觉。因为人们会自然地把公交车与城市联系在一起。而海宁近两年来,一共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购置空调车191辆,实现了村村通公交,路路有公交。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农村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二)海宁农村的新气象
当前,海宁市紧紧抓住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产业化发展,鼓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效益农业转变,花卉、苗木、水果、特色水产等绿色产业逐步成为农业主导产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提高了农民增收的水平,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8000元。政府坚持多予、少收、放活,多途并举的措施,扶持发展花卉苗木、水果水产、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还出台了种粮大户直接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政策。深入实施“民企联村、关爱三农”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技术、规划和产业发展等支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与此同时,启动实施了新一轮集体经济薄弱村扶持工作,全市30个市级经济薄弱村已全部完成脱贫转化工作目标。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100%。海宁是全省唯一一家实行户籍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目前已经实现了城乡一体户籍管理一体化。传统的农民不再以依靠土地为生,他们也能享受到养老金的发放。面对一些突发的疾病,他们也不必太担心,因为合作医疗保险可以为他们报销一定的金额。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网络也建设基本完成,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行政村覆盖率达到了100%,参保率90.03%。通过各种途径,对困难群众进行生产、生活上进行救助,农村们真是居有所住、食有所粮、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三)海宁农村的新风范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几年来,海宁市坚持弘扬主旋律,做特地方文化,打响文化品牌,使农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提升。同时,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把政策、科技、文化等现代文明的成果送到农民家门口,寓教于乐。到目前为止,全市182个行政村,村村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特别是2005年以来,以农村文化活动年为载体,筹办首届农村文化艺术节,组建业余文体队伍近600支,这一系列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精神生活,加快了城市文明向农村的延伸。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载体活动,在全市农村逐步形成了讲文明、讲科学、讲团结、讲互助、讲卫生的良好风尚。
(四)海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
1、存在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中国的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主要是城乡差距,并集中体现为“三农”问题。中国的一个县委书记在《我向总理说实话》中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瑞士的驻华大使对他的朋友说:“中国的农村象非洲,中国的城市象欧洲。” 虽然海宁市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也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城乡居民收入的存在差距;城乡基础设施存在反差;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医疗资源不合理;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也比较大。
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海宁市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海宁市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并不先进,经营管理也较粗放。所以,还不能满足现状,必须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还必须依靠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其次是要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村镇,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当前必须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种种障碍,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家的政策,政府的支持,更需要我们全体海宁人的共同努力。我们未来的新农村将是一个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社会发展的新农村。是实现了城乡良性互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农村;是教育、保险、卫生等公共产品比较齐全的,拥有社会保障的新农村;是田园风光秀美,生活相对和缓,使城里人向往的新农村。水利、沼气等。让我们发扬“猛进如潮”的海宁精神,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增长才干,为海宁的新农村建设也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