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走进学生的心灵
青海省化隆县第一中学 党生应
邮箱:hlyzdsy@163.COm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从公元前六世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以来,诗歌这种形式一直历久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唐代诗人那爱国忧民的情怀,战争年代中那激昂奋进、催人斗志的革命诗篇,曾教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习者。诗歌作为人类宝库中的瑰丽遗产,应该让诗歌走进学生的心灵。
近几年高考作文中出现了令人赞不绝口的诗歌佳作,比如说:《情驻四方》、《永远的谭嗣同》等诗歌佳作,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里能创造出如此的佳作,不能不说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能不说是考生心灵的释放。
我们知道,诗歌是一种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富有创造性的文学样式,它是一切文学样式的发端,一切纯文学中都有诗的特质。诗较其它文学要严谨、纯粹、精微得多。所以,让学生了解和丰富文学艺术,培养他们纯正的文学趣味,学习、鉴赏诗歌确实是登堂入室的最佳起点。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诗歌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它的途径和方法较多,这也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着重以明确诗歌欣赏思路为前提,指导诗歌鉴赏方法为基点,来启发学生悟性和灵性,使他们渐入诗的佳境,渐入艺术的殿堂,从而达到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的水平和能力。换句话说,诗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怎样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精炼的语言描写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
江泽民主席曾提出中小学生應“多读一些唐诗宋词”。纵观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其内涵博大精深。学生多读多积累古诗词才能充分体会到古代诗词的特点,明白学习古诗词的目的有助于提高文学作品的分析、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写作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指导学生学习欣赏、写作诗词,要让学生感到有责任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为了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的人才,以诗育人,诗词欣赏与写作教学应从传统的中心、主题、常识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还诗词的本色,引导学生用“情”去欣赏、感悟并用“心”写作诗词。
因为诗是一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艺术形式,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那就写不出足以“动之以情”的诗歌来。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告诉我们应该把“情”置于诗歌创作的首位。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培植学生的情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在教学中,诵读是诗歌学习、鉴赏的切入点。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是诗歌鉴赏的开始。因为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其他文学样式更宜于朗读和背诵。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建筑美、 图画美、音乐美和思想美。因此,在课堂上,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指导朗读的技巧,通过诵读体会诗歌音乐美的特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主要指导学生抓住诗人感情变化这条线索,注意语气的轻重,语速的缓急,以抑扬顿挫之声调读出声情并茂之效果。让学生在诵读中,仔细品味诗歌的语句层次、内容和韵味,直至进入诗歌所创造的那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又显飘逸迷茫的意境当中,理解诗人的那种“哀而不伤”的离情别绪。
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形象鲜明,情感浓烈,情景交融。阅读时只有展开想象,借助联想,才会身临其境,与作品产生共鸣。只有当欣赏者通过艺术形象感悟到的思想性与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思想性一致时,我们的审美感知才能进而达到审美享受。这一环节是诗歌鉴赏的难点所在。那么这一环节体现在教学上,就是需要教者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与诗人发生感情交流。教师要把原诗的意境和再现意境,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讲给学生,使之受到感染、熏陶,以唤起学生思维活动,在他们心中呈现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图画来。例如在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就要从诗人选择的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鲜明物象中,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及“淤滩上的驳船”,指导学生回溯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事实和种种沉重的负担,进而理解诗人对经过重大创伤的祖国的深沉忧虑和至诚体贴。在我看来,作为语文教师,不一定要有诗人的气质和灵感,但教诗歌必须有丰富的情感,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指导他们捕捉意境中闪光的东西,引领他们进入诗的意境氛围之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促发诗歌写作热情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习讲究致用。学习、鉴赏诗歌只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还不够,还要自行创作,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诗写出来,过渡到诗歌创作的层面上来。
上面的两个环节既是诗歌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诗歌写作的前提准备。此时,教师鼓励写诗是一个关键,教师的鼓励能激发起学生创作的欲望。因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与成熟阶段,再加上日渐丰富的生活经历,有着广泛的写作题材。
所以,在学生学习诗歌热情高涨的时候,我便及时把创作诗歌的要求提了出来。按照要求,一部分同学写出了一些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意象鲜明的诗歌。我便把其中的精品汇编成册,以班刊形式出版。当学生手捧《青春抒怀》班刊时,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这更加激起了他们写作的热情。这时,学校的校刊《小源》便成了学生诗歌创作的摇篮。它不仅仅是发表学生作品的园地,同时还是学生诗歌创作的交流所,在学生诗歌创作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主导作用。
同时借助诗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让学生用“情”去欣赏,去感悟诗歌中的深远意境,去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情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不能让学生被动机械地记忆。因为任何一首优秀的诗歌,其背后总是具有强烈的感情,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最深的、最激动人心的画面,学生的情感一旦被调动,丰富的想像就会被激起,最终达到“共鸣”的效果。用“心”欣赏诗歌,有助于创作。只有创作,才能真正地提高语言修养与人文素养,从欣赏到写作,是一个知识的飞跃,只有创作才是创造,只有在创作中才能体现创新思维。教育学家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用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诗歌走进学生美好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