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3年级 - 散文 阅读指导

人去楼空,柳枝无恙——记首次明府行

陕科大附中 何以惜相依

人去楼空,柳枝无恙,犹扫窗间月……至少,这里曾经有过一份美好,让诸多后人追寻。
准备去明府的时候,不知道手表已经慢了一小时,还自以为留够了时间。带着懊悔匆匆扑到明府,只剩一小时关门。
  忘了说,我直接把这里叫“明府”,因为我到此,只是为了探访一个人,与后来的王爷、国母无关。
  临着什刹海前行还没见明府时便已看见柳树了。什刹海不过公园里普通湖大小,但在别处干热难耐时,这里却有习习凉风拥着碧波荡漾、和着柳枝轻拂,可拟仙境,仿佛空气也变得悠然而清凉。能挑此处做居所,的确有眼光,而更有眼光的是引水入园,临水为亭。
  从现存故居的东南角入园,绕过一座假山便见游廊横水。碧水蜿蜒,临岸同样是高大杨柳,宛然一个小什刹。水岸由片片大石堆砌而成,出水两米左右,猜测从前水位比现在高一米。从大处着眼可见水岸弯曲有致,而观细处则见中部不时有石片突起凹入,又现凌乱自然之美,其中一块较高石上还刻有丹色“小峰”二字,别有情趣。最上面的石头虽高低不齐,但顶部都稍平,不是完全打磨光洁的死板,却已可坐可立,由人亲近碧水。传说渌水亭是他亲自设计的,不知现在保存的是否是他的设计原样。
  我到时,游廊正被一个旅游团堵得水泄不通,导游正用扩音器大声说着些什么。她会说什么呢?提到他,也不过就是一句话吧。我讨厌和一群人挤着,那时也不知“恩波亭”在何处,便先到了南楼寻个安静处。南楼门前的牌子上说,容若曾在此会友吟诗。仰头可见此楼双层单檐,檐下与恭王府建筑一样,是一溜“万”与“蝠”的图样,瓦色忘了(求助~~,有记得的吗),猜测王府是绿色,不知他当年是怎样的。“南楼”是清末宗人载洵所题,容若那时候想必起有更雅致的名字。
  向往已久的明开夜合正在南楼前。虽说这两株植物长得不算粗壮,虽说很可能因为种植过密,南侧的那棵被砍去了一半,虽说我没见着它们神奇地“明开夜合”……我还是怎么看怎么觉得它俩非比寻常!流连许久不愿离去……(豌豆说容若亲植的可能是另一处植物,在哪儿呢?)
  过南楼,我继续寻找“恩波亭”。绕到西面一个小山时,见山上有一旱亭,不禁大失所望。爬上去瞧了亭匾,方知这是它只是与后人相关,非我“渌水亭”,这才放心——早知他的品味不止如此的!
高高兴兴继续前行,来到水的另一边,见着古槐。这是五百年前的旧物,在他的时候就已经是百年老树了。古槐后面宋庆龄居住的建筑已被改成民国风,可以说简约,也可以说单调,唯有房顶尚能略现出王府的风采。
  绕了一圈还是没找着恩波亭,回到游廊时旅游团早已离去——这种参观总是不用很久的——我忽然发现游廊中便有一亭,两侧临水,五角攒尖顶,檐下明红柱,在层层绿叶的掩映下依旧显眼!急忙跑近前,发现正是日日念想的恩波亭!张一民先生说这便是渌水亭,我便信它是了!亭中开有四个小口,跳下去便能倚石赏水,只可惜如今的水已不清澈,更像是死水,落满点点黄花。
  离亭又踏上游廊。游廊不高且窄,不过一米宽,清一色深绿廊柱,比亭柱稍细。整条游廊精致小巧而庄重,就是放在江南也不会突兀。此廊从南楼二楼出发,先沿斜坡下来,又曲曲折折在树与水间前进,占尽美景,最后通入宋庆龄所居的建筑,不知那时住的是谁……
  我坚信明府远不止这么两栋楼,想继续向北看,却找不到没写“游人止步”的入口,只得作罢,遗憾地与明府作别。
  豌豆曾说这边晚霞奇美,于是出了府门我又等了些时候,可惜现在是夏日,北京又在高纬,我实在等不到黄昏。约莫6点半,我倚在什刹海边的栏杆上,见日头正藏在飞舞的柳条间,在西边海上映出粼粼波光。最西边种水生植物的地方更有浮萍(不知具体是什么)随波起伏,翻出浅浅绿浪。再回望东边海域,只见远处水色渐浓,水上竟腾起薄薄的烟雾,不正是“淡烟流水”吗?我沉浸在三百年前的时光里,心中又自有“自在飞花”与“无边丝雨”,一时难辨是怅然还是欣喜,只是忽然想起一些话:
  人去楼空,柳枝无恙,犹扫窗间月……
  至少,这里曾经有过一份美好,让诸多后人追寻。 
  • 初中3年级 - 散文
  • 字数:1545 投稿日期:2009-9-9 19:20:00

  • 推荐3星:[舞倾]2009-9-9 19: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