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6年级 - 应用文 阅读指导

阅读的机缘

学校长安东路年级6 TZI

专辑:浙江寒春作文吧

我想象不出,没有书读,或者不读书,生活会是怎样
 我想象不出,没有书读,或者不读书,生活会是怎样。那一定是残缺的,无聊的,会失去许多趣味。尽管在我们这样一个步伐紧促的时代,在这一个大家纷纷将自己的“书斋”改名叫做“工作室”的喧闹的日子里,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读书的人已经注定是不会太多了。但是很随意地读书的人还是有的。他们见什么读什么,也不一定每本书都读完,也不一定每一个字都看到,甚至也不需要认识很多的字,一本书到手,了解个大概就行了。这样的读书方法也使他们获得了不少的知识,成为一个“杂家”。在路途上,在车船上,在一个可听可不听的会议上,他们就能够不无卖弄地夸夸其谈了。少有的几次和他们在一起,你是绝对把他们看成一个很有学问的人的,这对他们来说就已经很够了。这样的读书方法使他们得到了不少的实惠。

 然而,那样随意读书的方式在我却是怎么也不习惯的。我有时跳出自我,站在非我的角度看看我自己。我总是觉得阅读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偶然。一个人亲近一本书,需要一种机缘,但这种机缘不是等来的,需要在博览群书中增大可能。陈寅恪家富藏书,年少时立志“欲纵观所未见之书”,他知道只有遍批群集,才能寻找到那种会心的智慧。阅读是一种积淀,我不认为无心的阅读是一种浪费。直来直去、每读一书非要搞个“读书收获”来轧帐的做法是急功近利的。读者无法和书本讨价还价。有些书你瞥一眼便心领神会,有些书你即便翻烂,却仍如同陌路。阅读的质量并不取决于时间的累积。

 一个人的精神饥渴和阅读冲动是十分有限的。我庆幸自己早年曾经有过一个嗜书如命的阶段,结交了《追忆似水年华》《路遥文集》《上下五千年》等一见如故的朋友。中国有些家长千方百计限制孩子读“闲书”,使孩子们错过了多少与书为伴的机会。一个人在年轻时没有几本好书打底,一辈子都会底气不足。一个人对一本书产生兴趣,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上中学时我至爱的《追忆似水年华》被同学借走而一去不复返,那段时间我恍惚无助,竟有一种思念的感觉。一个人守着一本好书是智慧和灵感生长的过程。

 其实,一个人一辈子要读多少书,有多少书要读,又能读多少书,是无法统计的。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信息浪潮,一个紧跟着一个地向我们汹涌而来。为了与时俱进,我们不得不去不断地了解它们,掌握它们,运用它们。于是我们就要不断地学习,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就要读书,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怎样读书就成为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了。

 怎样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但是把读书的时间作一个合理的安排显然是第一重要的。安排时间当然要和所读之书联系起来。古人有“三上”读书一说。我想,他们在马上、厕上和枕上所读之书是一定有选择的。读《尚书》,读《史记》,读诸子百家,是断然不会在“三上”进行的,如果读《世说新语》,读《说苑》和《笑林广记》等等之类的,我想大概是可以的。这就是说,有的书是可以读得很随意的,了解了,大致上也就行了;而有的书,因为他是你的立身所需,甚至关系到你的饭碗,你怎么能读得随意,读得没心没数,读得只要有个一知半解就成了呢?古人注重“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这些都要靠读书来完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在古人那里真是天大的事,什么时候读什么书,怎么能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大块的时间读什么书,零散的时间读什么书,都要有一个考虑。安排得当,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

 读书不是投机,一个人心灵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他的阅读,但阅读存续的过程充满了风雨。生活的压力使不少热爱读书的人不得不投入功利的生活中。在当下这个时代,阅读所提供的精神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汲汲名利的浮躁与烦恼,对读书构成排斥。他们也许对浅薄的媒体怀有鄙视之情,对矫情的电视剧不齿,但还是一往情深地投入通俗的文化氛围之中,电视机的遥控器像胶水一样粘在手里无法分离。

 网络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无穷的信息资源,但真正留下心灵烙印的,还是深夜12点的孤灯夜读。正如可口的青菜,还是比鲍鱼味要鲜美。阅读的本质是体验而不是占有。读书是心灵的投资,其回报是漫长和不经意的。

 在这个读图的时代我谈怎样读书,真实意思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把视线从图上移到书上来,因为读书的快乐是读图所不能替代的,就像读图的自在不是读书所能替代的一样。

 阅读是一种机缘。人们与一本好书,与一个读书时代,与一段读书年华擦肩而过,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趁现在还年轻,从现在开始,把握好自己的读书机缘。



  • 小学6年级 - 应用文
  • 字数:1782 投稿日期:2005-11-13 20: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