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红石村,我带着学生来到了梦寐以求的沙家浜影视基地,来到这里就让我忆起小时候常去的娘家汤桥镇,一条清澈的河流流向虞山城,我和姐姐坐在荡悠悠的小木船上,听着老爸那悠悠的摇橹声,我静静地坐在船里,傻傻地盯着两岸上的电线杆子慢慢地向后推移,慢慢地远去,慢慢地变矮变小,直到那根电线杆看不见了我又会在前方找另一根电线杆子,然后又这样傻傻地盯着。我忆起,读小学的时候,我跟同学乘上那木质客轮悠哉悠哉地上城,客轮上供应茶水,乘客们品着茶聊着山海经,而我们小孩子也聊起孩子门的山海经。小时候的汤桥小镇跟课本上《小镇的早晨》那情景几乎是一模一样.
沙家浜影视基地,这里是一处新矗立起来的江南新景标,这里被称为“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独一无二的水乡”,这里有集江南水乡古镇特色大全的代表性建筑。
我告诉学生影视基地以抗战时期的江南水乡为背景,以京剧《沙家浜》为主要素材,这里的春来茶馆、刁宅大院、江南小渔村、古石板街、沙家浜城楼等主要景点几乎是原汁原味的。小镇风貌古色古香,我带着学生逛灯笼店、绒线铺、丝绸店……青砖墙上美容面膏、跌打损伤之类的广告赫然在目;店外各色招牌迎风舒展,各种各样的生意店面见证着上个世纪30年代沙家浜的繁华与富足。
来到一个磨房,孩子们对这玩艺儿产生了兴趣,这位戴红帽子的男同学,第一个抓起杆子磨起磨来,一招一拭像模像样的,令同学们羡慕不已。这孩子是五年级时转入我班的,性格内向,平时被顽皮的男孩捉弄了也只有怯生生地告诉老师的胆量。这次活动中他表现得异常活跃,看来像这样的集体活动是孩子放飞个性的温床。
瞧,不知不觉我们已来到当年的春来茶馆。上茶馆喝茶是水乡人的习惯,茶馆里可以获得许多信息,互相交流,其乐融融。还是民间艺人很好的演出场所,如苏州评弹、说书、杂耍等都是乡民所乐此不疲的。窗外,远处是十里青山入半城的剪影,窗下是清清流水,窗内话题如流水般过往。我告诉孩子们当年新四军经常利用茶馆做掩护传递情报,春来茶馆和阿庆嫂就是无数沙家浜茶馆和从事联络工作的地下交通员的缩影。这不,刚到茶馆里,一群调皮的男生蜂拥而上,非要上台当一回说书先生。
由于船票的昂贵,也出于对安全的考虑,我没有带孩子们在芦苇荡里晃悠,否则孩子们倾听着船夫那悠悠的摇橹声;观赏着芦苇荡的风景;想象着当年抗日军民在这芦苇荡里如何和小鬼子周旋;想象着抗日军民利用那颇似梁山泊的有利地形同敌人展开战斗粉碎敌人一次次扫荡的情景;想象着新四军在粮尽药绝的时候,是那茫茫芦苇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和药品让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彻底粉碎鬼子的封锁,孩子们一定会对那流露着脉脉军民鱼水情的茫茫芦苇肃然起敬。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走出影视基地我们折回水上乐园。在这里我让孩子们玩了个痛快.瞧,整个乐园几乎都是我们班的孩子,而我却成了他们背背包包的看护神。
和孩子混在一起,我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