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珍,这一周过得怎么样呀?”
“我读了《麦琪的礼物》和《绿门》”
“不错呀,你可以给我讲讲你的感悟吗?”
“好啊,这是我第一次读外国名著……”
今天看到美丽中国最新一期陪读导师招募的消息,我脑海中的往事回忆纷至沓来。2016年5月,当时读大一的我就是美丽中国第一期陪读导师的一员。
1、从《麦琪的礼物》开始,和山区孩子同读一本书
庆珍是来自彩云之南的临沧大寨中学的初中女生,我看过她的照片,是个黑黑瘦瘦的女孩。当时的我是一名大一学生,我们相隔两千多公里远。
2016年5月,我们共同阅读一本书,通过电话和书信交往成了好朋友。她告诉我书里读不懂的地方,我细心给她解释;她憧憬我的大学生活,我也好奇她在大山里的中学时代。
陪读志愿者,顾名思义就是陪伴孩子读一本书,互相交流阅读心得。
大山里的孩子,虽说学习条件艰苦了些,可他们不缺课外书籍,但面对这么多捐赠的书籍,他们的阅读兴趣却并不浓厚,也不知该从何入手开始阅读。
导师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打开阅读的大门。
我选择了一起阅读欧·亨利短篇小说集《麦琪的礼物》,这本曾让我哭了又笑的书幽默又深刻。
2、从小心翼翼地首次通话到分享各自生活
在临沧中学支教的悦悦老师是项目的负责人,她提前告诉我们:“虽然大家都是成年人,但千万不要用“小朋友”来称呼同学们,他们可都是非常要强又倔强的中学生。”
我们约定每周六通话一次。第一次和庆珍通话,并不如想象中的美好。说到底,我们是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尽管我已经提前准备好了说话内容,可还是有点儿紧张。庆珍的普通话不太标准,我们的交流也断断续续,往往是我说一大段话,庆珍小心翼翼地蹦出几个字“好”“嗯”……
第二次通话,我们聊天的氛围没有第一次那么尴尬。我们一起聊阅读篇目,交流读后感。她会问我一些关于作品的问题——比如,阅读《绿门》时,她不理解绿门指的是什么。
我不想把阅读这样一件快乐的事情变成语文课,我就谈了谈自己的理解,也让她畅所欲言。
第三次、第四次……我们的通话氛围越来越轻松愉快,她给我介绍她的家乡云南临沧,讲她的支教老师们,讲她在学校里不擅长的科目;我也给她分享我的大学生活,给她描述我们精彩的外语文化节、我的假期旅行计划。
她向我抱怨学习影响了她的阅读安排,我安慰她,也告诉她如何进行时间管理。
她以为外国名著艰涩难懂,只读中国文学,我向她介绍各种温暖又易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固有的思维让我以为山区里的孩子信息闭塞,但实际上,他们也和我们一样玩QQ,发微信,像中学时代的我们一样读青春文学作品,像我们一样追星……
相隔山川,但我们的成长心路都是一样的。
3、“我希望和你能成为朋友”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擅长表达的人,正式讲话前都要准备好草稿。有时我也会担心自己做的是不是不够好,我给庆珍的回答真的能帮助到她吗?
为期一个月的陪读志愿活动结束后,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庆珍的信。
她在信里写道:
“谢谢你一直鼓励我。谢谢你陪我读这本书,我知道其实在让我讲某一篇故事,或你让我说说我的读后感悟时,你都是在非常认真地听。我知道我讲的有点遭,但你还是会说我讲的很好。我知道你是在鼓励我。谢谢你的鼓励。
通过这几星期以来的谈话,我觉得你是一个非常善解人意,懂得鼓励他人的人。所以我很喜欢你哦!
虽然只是几个星期的时间和几次谈话,但我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因为这段时间里是你教会了我应当怎样抽出更多时间去阅读和做作业,是你教会了我怎样合理地安排时间。
让我接触了第一部外国名著,让我知道不仅仅是只有中国名著是好的。
在这段时间内,我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所以我很谢谢你,我希望和你能成为朋友。”
4、从遇见到成长
在庆珍的信里读到了她的收获,我的心里也感到温暖。原来我也可以影响到一个人,哪怕从南到北相距两千公里。
大山里的孩子也是伶俐可爱的,也许因为教育资源的缺乏和对外界世界的鲜少接触,他们的看起来有点儿不好相处。但当我摒弃了刻板印象,把他们真正视为朋友时,隔阂便自然而然地化解。
我爱书,一个人读书是常态,我从未和别人一起分享过读书感悟,可以说,庆珍是我的第一个书友,她独特的解读也常令我莞尔一笑。
因为她,我也渐渐学会表达,学会对别人敞开心扉。
那一个月里,当我教庆珍阅读的同时,她也在影响、改变着我。
这,又何尝不是我的成长呢?
ps.本文首发于我的个人公众号“小意达的岛”。注册小荷已经12年了,由于学业繁忙,我已经阔别小荷8年。今天再次投稿发现页面还是熟悉的样子,一瞬间往事的记忆在我的脑海里浮想联翩。当年注册时我只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现在已经是一名即将研二的学生了。想到这里,不禁感叹时间流逝之快。小时候文笔稚嫩,写作也大多是套路。现在长大了,先不说文笔有多少长进,但是在情感和阅历方面已经成熟了许多,希望自己以后能在小荷更加认真地创作,把这些年的所思所想都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