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坏人?

一季若寒
——观《城南旧事》电影有感
  “我分不出海跟天,我也分不出好人跟坏人……”
  这是在荒草园里小偷问英子自己是否是坏人时英子作出的答复。这个片段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话音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而后来小偷被捕时面对英子那和蔼的神色,这一巨大落差,给观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和震撼,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一问题英子,甚至长大后的林海音,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对于我们来说,也许也仍然是一个谜。
  说他是坏人吧,也不为过。他不自食其力,不参加劳动,靠盗窃度日子。将偷来的物品拿去变卖换些钱,这不正是盗窃的标准定义吗?也许有人说:“他也是为生活所迫呀!他也需要度日子!”但是谁让他小时候不好好读书,长大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只能做这种偷鸡摸狗的事情。这是他自己的错,所以他理应当自己承受、自己负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似乎是一个坏人。
  说他是好人吧,也没有问题。他在文中也交代偷窃是为了送好学的弟弟飘洋过海去读大学,为了弟弟牺牲自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好哥哥;他说他从未告诉他的母亲和家人这些事情,不想让母亲担心、难过,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孝顺母亲的好孩子;他对英子如此和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他的母亲曾经因为他不争气而哭瞎了眼睛,他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赡养好母亲,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他说他也知道自己不该这样,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知廉耻的人……总之,他的内心是善良的。可是为什么要走到这一步呢?他的话语中就有暗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也是被逼无奈才走到这一步。因此,他应该是一个好人。
  2014年浙江宁波中考题中有一篇文言文叫做“释盗遗布”,讲的是东汉时期太丘县令陈寔一次见到一个小偷趴在屋梁上准备行窃,便喊来自己的儿子,训诫说:“不好的人,本性不一定坏,但养成习惯,就难以改变了,梁上那位就是这样。”小偷十分惊恐,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后来赠送他4丈布,要求他改正,这个人再也没有偷窃过。
  2015年江苏连云港中考题中有一篇现代文《家徽》。作者余华叙述了这样一件事:民国初年,祖父在世时,战乱不断,生活十分拮据,而大米十分珍贵,如果抓住偷米的贼,不打死也得残废。半夜,父亲起来小解,看见贼闪进了厨房要偷米。父亲喊叫起来,祖父起来后让父亲和几个弟兄去睡,自己送给贼一袋大米和一串铜钱,劝他改过自新。最终他们家受到了贼的儿子的报答。
  结合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有些小偷本性是善良的,他们只是因为当时社会背景、风气差,才迫不得已当起了小偷来维持生计。两位德高望重的人多一分同情,多一分关心,就使小偷感化,重新做人。所以,《城南旧事》中的小偷,是不是坏人已经没有意义了。如果当时社会风气好,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悲剧。所以,《城南旧事》中,作者虽然以孩童的视角叙述老北京20世纪30年代的故事,却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初中1年级 议论文
字数:1146 投稿日期:2019-2-2 10:15:56

推荐3星:[于依依]2019-2-3 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