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友情

开言
我一直都以为我的青春还足够长,长到不用去猜想他们嘴里的尔虞我诈,长到还有勇气为爱情说不顾一切的话,长到察觉喜欢的歌原来都很短,每一天的日落都不一样,直到后车的喇叭声响起,才发现供人通行的绿灯也不过短短几十秒。
  今天,我想讨论下友情,也算是我读完《查理十字街八十四号》的读后感,讲一讲我心目中的友情。
  《查理十字街八十四号》是海莲·汉芙(Helene Hanff)的一部经典作品,展示了一个美国作家与伦敦一家书店之间跨越大西洋的书信往来。在这些书信中,汉芙与书店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弗兰克·多尔(Frank Doel),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不仅打破了国界和文化的隔阂,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情感的美丽与纯粹。
  书信中的友谊:从初识到深交
  汉芙与马克思与科恩书店的通信始于1949年。当时,汉芙在纽约寻找一些她难以在当地找到的二手书。她在文学杂志上看到了这家位于查理十字街84号的书店的广告,于是写信询问是否能帮她找到一些书。这封信成为了他们长达二十年的书信往来的起点。
  最初的通信是正式而简短的,充满了商业交易的语气。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芙与书店的交流逐渐变得亲切而私人化。弗兰克·多尔作为书店的首席买手,负责回应汉芙的每一封信,他尽力满足汉芙的每一个书籍请求,并逐渐在信中透露了更多个人的信息。
  这种逐渐加深的友谊不仅体现在书信的内容上,还表现在他们互相交换的小礼物和关心上。汉芙经常从纽约寄送食品包裹到战后物资匮乏的伦敦,这些包裹中包括鸡蛋、火腿和尼龙袜等物品。这些礼物虽然简单,但在战后艰难的时期对书店的员工们来说却是弥足珍贵的温暖。而书店的员工们也时常回赠一些伦敦特产给汉芙,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弗兰克·多尔与汉芙:跨越大洋的知己
  在这段通信中,弗兰克·多尔无疑是汉芙最亲密的朋友和主要的通信对象。弗兰克是一个内敛而温和的人,他在信中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专业素养。他不仅认真倾听汉芙的书籍需求,还尽心尽力为她寻找最合适的版本。
  随着通信的深入,弗兰克与汉芙的交流不再仅限于书籍,他们开始讨论各自的生活、工作和家庭。汉芙通过信件了解到了弗兰克的家庭,知道了他的妻子诺拉和两个女儿。这些个人信息让他们的友谊更加真实和深厚。
  弗兰克在信中经常表达对汉芙幽默感的欣赏,他喜欢汉芙风趣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使得他们的通信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氛围。汉芙的幽默不仅是她个人魅力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友谊的重要纽带。每次读到汉芙的信,弗兰克和他的同事们都会被逗笑,信件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文化与友谊:超越国界的心灵交流
  《查理十字街八十四号》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友谊故事,更是一段文化交流的记录。汉芙通过书信向弗兰克和书店的员工们介绍了美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书店的员工们则向汉芙展示了英国的文学传统和日常生活。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彼此的知识,也加深了他们的友谊。汉芙对英国文学的热爱和她对书籍的追求,使她与弗兰克和其他书店员工建立了深厚的文化共鸣。通过书信,他们探讨了许多文学作品,分享了各自的阅读体验和见解。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让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也让他们对彼此的国家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战后的友情:在艰难中相互扶持
  《查理十字街八十四号》还反映了战后英国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书信,读者可以了解到战后伦敦的物资匮乏和经济困难。汉芙在信中提到的食品包裹,虽然看似简单,却在当时对书店的员工们来说是极大的帮助。
  弗兰克和书店的员工们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依然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客户的负责态度。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他们与汉芙之间的真挚友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凸显了人性中的坚韧和善良。
  汉芙在纽约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她是一位经济状况并不宽裕的作家,但她依然愿意分享自己有限的资源,与远在伦敦的朋友们分担困难。这种无私的友情和互相扶持的精神,让人感受到人类情感的力量。
  永恒的记忆:友谊的传承
  虽然汉芙和弗兰克从未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面,但他们的友谊通过书信永远留在了彼此的记忆中。弗兰克的去世和书店的关闭是汉芙心中的巨大遗憾,但这段友谊并没有因此而消失。相反,它通过《查理十字街八十四号》这本书,传递给了无数的读者,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
  这本书不仅记录了汉芙与书店之间的友谊,也让读者看到了友情的美好和珍贵。在现代社会中,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书信这种古老而温暖的交流方式显得尤为珍贵。汉芙和弗兰克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人类情感的交流和友谊的力量永远不会过时。
  结语
  《查理十字街八十四号》通过一封封真挚的书信,展现了书籍和友谊的力量。汉芙与弗兰克·多尔之间的友谊,跨越了大西洋的距离,超越了国界和文化的隔阂,成为了一段美丽而感人的故事。这本书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情感的温暖,也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每一段友谊。正如汉芙在书中所写的那样,“书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心灵的共鸣和朋友的陪伴。”这种跨越时空的友谊,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珍惜。
  这本书的书信一开始是没准备出版的,所以格外真切,格外让人动情。我一个人孤身来到武汉求学,对于友情我一直未曾真正填补这块空缺。可是时间却不待人,转眼两年即过,我一直都以为我的青春还足够长,长到不用去猜想他们嘴里的尔虞我诈,长到还有勇气为爱情说不顾一切的话,长到察觉喜欢的歌原来都很短,每一天的日落都不一样,直到后车的喇叭声响起,才发现供人通行的绿灯也不过短短几十秒。偶尔伤感,偶然在路上瞥见以前的老同学,也未曾来得及打招呼便匆匆擦肩而过,无人语心,风大,大到看不见我们那难以维系的友情,谁会记得呢,守护的究竟是什么,随风逝去了。朋友当淡如水,如君子之交。或许我本身就不是个很谦虚的人吧,尽管处处谦让,可能也不过是一副面具。天上剑仙三千万,见我也须尽低眉。朋友的要求可以很低,低到见面点头即为友。朋友的要求也可以很高,要同遨游于理想的征程,将不同的观点争论辨析互相学习。我过去的十几年里都阶段性的有过这种君子般朋友,因为各种原因,在不同的地方奋斗。真正的友情不在于酒肉,在于天涯若比邻的思想交融,灵魂的共鸣,这时才会感叹,吾道不孤!友情是人生中一份珍贵的财富,是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支柱。真正的友情如同陈年的美酒,历久弥新,愈发醇香。它不仅在欢笑时陪伴,在困境中支撑,更在平凡的日子里给人以温暖和力量。友情不在于距离的远近,而在于心灵的契合和彼此的信任。那些默默关心、无条件支持的朋友,是人生旅途中的宝贵同行者,让我们更加坚强和自信。友情,需用心去呵护,用时间去见证,方能长久绵延。
  最后希望能够成为朝圣路上的踽踽独行者,我的伙伴们终将在道路上与我相遇!
大学 议论文
字数:2575 投稿日期:2024-5-29 1:28:38

推荐3星:[ROOT]2024-6-6 9: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