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运转离不开海量信息的传播。信息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媒介交流信息的,向其他个人或团体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或情感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每一条信息都有其真实存在过的痕迹,具有不灭性。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相当一批信息看似已不可考,但随着科技进步,我们可以让这些信息重见天日;相应地,随着信息的不断发掘,大量历史事实亦会被今人重新发现。历史与信息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在久远的三皇五帝时代,由于相关信息的匮乏,我们现如今看到该时代的历史信息大多是后人根据逻辑性所伪造出的产物。而信息的发现则为历史细节的还原提供了重要保障。如著名的西周利簋,为牧野之战的发生时间提供了可靠的历史材料。
我将华夏民族的信息传播史简单划分为“前纸媒时代”与“后纸媒时代”。在东汉造纸术被广泛运用前,即“前纸媒时代”,能够长久保存信息的媒介多为兽骨、竹帛,刻画印记较为困难,使得信息难以流传,进而造成历史事件的空白。这一时期,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有相当一部分为后世文献记载,主观色彩较浓,臆造历史现象频出,许多历史事实如今已不可考;而在“后纸媒时代”,纸张的广泛运用进一步拓宽了信息传递的途径,使得大量信息,尤其是以纸张作为载体的信息得以流传至今,令历史的痕迹跨越千年历史的场合,为今天的我们所知晓。
我们可以看出,纸质媒介在历史信息的流传中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网络这一新兴信息传播媒介开始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正在向着纸媒与网媒并行的时代过渡。相比于纸媒,网媒凭借技术创新占据着不受空间束缚这一绝对优势。但也正由于其为一种新兴媒介,通过网络传递的信息能否让信息保存更为完好,时效性更强,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历史信息的研究对历史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信息是具有不灭性的,大量信息的堆砌组成了我们的主观社会。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世界分解为诸事实,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历史的剪影,流露在其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