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得名探源(彭炳夔)
奉节县辽宁小学 袁祚萱
考释夔州地名,必须从夔州的历史和遗迹入手,找到命名夔州的历史依据,揭示夔州地名和命名夔州的历史依据两者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夔州得名探源
作者:彭炳夔
夔州因何得名?我认为源于夔子国。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说:“考释古地名要从历史和遗迹出发。地名是历史活动的空间,离开了历史地名也将变得没有意义,而且任何地名也是和一定的历史事件有关的。脱离了历史就会变得主观臆测,毫无根据,当然结论就变得不可信了。”考释夔州地名,必须从夔州的历史和遗迹入手,找到命名夔州的历史依据,揭示夔州地名和命名夔州的历史依据两者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一、夔州在春秋时为夔子国(一)文献记载 在夔州的历史沿革中,有夔州在春秋为夔子国的记载。唐夔州刺史刘禹锡《夔州刺史厅壁记》、唐夔州都督李贻孙《夔州都督府记》、北宋《太平寰宇记》、清道光《夔州府志》、清光绪十九年《夔州府志》、清光绪《奉节县志 纪事志》、1995年《奉节县志》、《四川省情》、《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辞源》(修订本)等,均记载了夔州在周或春秋时为夔子国。《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不仅载明夔州“春秋名夔国”,而且还载明了夔州是“唐武德二年以避皇外祖独孤信讳改信州置,治所在人复(今奉节)县。”交待了改信州为夔州的原因。《辞源》(修订本)记载简明扼要:“夔州,春秋为夔子国,后被楚所灭。秦置巴郡。蜀汉改巴东郡。唐置夔州。并割原属之秭归、巴东(时兴山还未析出)两县,另置归州。宋元为路,明清为府,旧府治在今四川(现属重庆)奉节县。”刘禹锡在《夔州刺史厅壁记》中载:“夔在春秋为子国。”李贻孙在《夔州都督府记》中载:“峡中之郡夔为大。当春秋为楚属国”。李贻孙所指的“楚属国”,就是刘禹锡所指的夔子国。《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对曰:‘我先王熊挚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秋,楚成得臣、斗宜申帅师灭夔,以夔子归。”杜预注:“夔,楚之别封。熊挚,楚之嫡子,有疾,不得嗣位,故别封为夔子。”因为夔子国是楚之别封,所以李贻孙称它为“楚属国”。刘禹锡、李贻孙两位夔州刺史对夔州的历史沿革是很清楚的,他们俩一前一后,都以刻石公诸于世的形式记载了夔州春秋时为夔子国的史实,是令人信服的。(二)历史遗迹:夔州境内有夔子国的前后两个国都的遗址 夔州的属县巫山是夔子国早期国都的所在地。《水经注· 江水》载:“又东过巫县南……江水又东迳巫县故城南,县,故楚之巫郡也,秦省郡立县,以隶南郡,吴孙休分为建平,治巫城……故夔国也。”《辞源》(修订本)释:“巫郡,战国楚地。正义引《括地志》:巫郡在夔州东百里。今四川(现属重庆)巫山县东有巫县故城。”“巫山,县名。属四川省(现属重庆)。战国时楚巫郡,秦改为县。隋改今名。”巫山县东的巫城遗址曾是夔子国早期的国都,后来夔子国的国都迁至秭归。 夔州的属县秭归是夔子国后期国都的所在地。秭归、巴东原属夔州,后分析出来另置归州。1999年版《辞海》释归州条载:“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分夔州秭归、巴东两县置。治秭归(今县,明废入本州)。辖境相当今湖北秭归、巴东、兴山等县地。”所以夔州曾包括秭归、巴东、兴山等县。《水经注·江水》载:“又东过秭归县之南……江水又东南迳夔城南。……熊挚始治巫城,后疾移此,盖夔徙也。”夔子国的先王熊挚立国初建都巫城,后迁都于秭归,直至夔国灭亡。秭归有夔子城,故址在今已淹没的香溪镇。(三)古典诗歌中的佐证 夔州春秋时为夔子国的历史屡屡出现在古典诗歌中,反映了夔州的这段历史。“天旋夔子峡,春近岳阳湖。”杜甫在夔州写的《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诗中,称瞿塘峡为夔子峡。瞿塘峡有夔子峡这样一个别称,证明夔州是古夔子国的故地。杜甫夔州诗《园人送瓜》:“柏公镇夔国,滞务兹一扫。”《大历二年九月三十日》:“瘴余夔子国,霜薄楚王宫。”因夔国的国君是子爵,故又称“夔国”为“夔子国”。诗中的“夔国”和“夔子国”都是指夔州。杜甫在夔州时(766—767年),距改信州为夔州的时间(619)仅148年,他在上述夔州诗中准确地反映了夔州的历史渊源是古夔子国。 南宋诗人王十朋比杜甫晚300年,但对夔州古为夔子国的历史记忆犹新,他在夔州任知府时所写诗中,多次用夔子国指代夔州。《梦观八阵图》:“易任夔子国,身犹在重湖。”《分韵得炎字》:“两载夔子国,尤苦夏日炎。”他有时又称夔州为“夔国”,如:《呈同官》:“惟有年年古夔国,竹枝声里日晖晖。”有时直呼夔州为“夔子”,如:《又一绝》:“夔子山高峡天阔,酒盏到手何须辞。”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二、命名夔州的依据 建置沿革是一个地方名称、行政区划和机构设置发展和变化的历程,反映了它们的沿袭和兴废。一个地方的命名,往往沿袭当地古代的历史文化。若一个地方有古国的历史,往住以古国国号命名该地方,如今之河南郑州、邓州、上蔡,山东莒县、曹县、滕州、薛城,湖北随州,其地名均分别沿袭古代的郑国、邓国、蔡国、莒国、曹国、滕国、薛国、随国的国号。夔州在春秋时为夔子国,唐朝行廷因此用夔子国的国号来命名夔州。夔子国于僖公二十六年(前634)灭亡,夔子国的国号随之消亡,到唐武德二年(619)以古夔子国国号来命名夔州,夔子国的国号再次出现,这不是偶然的,这正是建置沿革中沿袭一面的表现,这正是建置沿革帮助后世的人了解本地古代历史文化作用的体现。 唐夔州刺史李贻孙在《夔州都督府记》中载:“峡中之郡夔为大。当春秋为楚属国,在秦曰鱼复,在汉称固陵,在蜀曰巴东,皆郡也。逮我武德复夔之号,亦为州。”李贻孙叙述夔州在夔子国以后,历经秦、汉、蜀汉、南朝梁,其名称多次更迭,然后,特别强调指出:“逮我武德复夔之号,亦为州。”意思是到了我唐朝武德年间,信州改名,不是另起新的名称,而是恢复古代已经有过的夔子国的国号“夔”,信州改名为夔州以后,仍然作为州一级的行政区划。在夔州之前的建置沿革中,有过“夔”的名称的,惟有夔子国,所以夔州恢复的只能是夔子国的国号。李贻孙的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道出了夔子国和夔州的命名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即夔州的命名源于古夔子国。李贻孙身为夔州最高长官,而且他于会昌五年(845)写的《夔州都督府记》,距武德二年(619)改信州为夔州的时间仅226年,他对本朝的大事,尤其是对与夔州相关的大事,是很了解的。刘禹锡《夔州刺史厅壁记》载:“唐兴,武德二年诏书其以信州为夔州。”两位唐夔州刺史的记载,证明改信州的名称,并以恢复夔子国的国号来起新的州名,是唐朝廷下诏书实施的。这就是命名夔州的重要依据。 根据上述夔州的历史和遗迹,以及地名命名的原则和命名夔州的依据,可以肯定地说,夔州得名于夔子国。附:彭炳夔简介——
彭炳夔,男,重庆市奉节县永安镇人,1945年出生,下乡知识青年,大学本科学历。退休前历任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党委办公室秘书。《神农架报》总编辑,重庆市奉节县委办秘书,奉节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奉节县文委副调研员。2005年至2016年任夔州诗词学会会长兼《夔门诗汛》主编,现为夔州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万州区《三峡诗词》顾问,重庆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大学 - 经验谈字数:2854 投稿日期:2020-12-30 16:28:18
推荐3星:[PHILIPS]2020-12-30 18: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