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反感别人把“去过某地”和“旅行”两个概念混淆。去过某地,只不过是浮光掠影浏览过当地名胜,尝一下当地特产,如此而已。比如说,跟旅行团。
略大之后,对旅行团最是厌恶。走马观花,仿佛荷兰只有郁金香与风车,伦敦只有个大笨钟。下了车,仰头眯着眼打量一番,猛拍照留念。看过了,回大巴里继续睡觉。 这样的旅行与在家翻《欧洲风情录》的唯一区别就是:看到了实物,可以感叹一下:哎呀真是宏伟真是壮观!比照片里的好看多啦!外加可以派送纪念品给亲友,以证明咱也有文化了一回。
如此旅行我也去过,只适合未成年与上了年纪的人:长见识,起码也看看外国是啥模样,外国冰棒多少钱,外国人是否真的有金毛,外国的月亮是否比中国圆,外国的汉堡是否特别难吃——不用动脑,轻松无比。有什么收获呢?零。英伦的雨巴黎的花,看过了,感叹一声,记在脑子里,将来闲谈的时候可以不经意地提起:中国的麦当劳就是比巴塞罗那的好吃——仅此而已。实在格调不高。
真正的旅行是要在当地呆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不要怪我挑剔,一定要一个人去,最忌讳便是情侣牵着手同去,沉浸在两人世界的时候是无法睁大双眼体验的(所以说,有爱人的城市便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去超市买食物,自己与当地人交涉房租等,体察民情。
当然旅行不仅仅是了解当地人生活方式这样简单,更重要的是了解当地文化。在当地工作,交友,娱乐,从而了解到这一民族的特点与性格。在经历外国文化的同时,用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传言是否正确,德国人都严谨,美国人都随便,法国人都浪漫,是否是真的?总听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人说起英美教育来头头是道,亲自为坐井观天现身说法,白白笑大别人的嘴。只有真的经历了,才懂得传言不可信,才懂得不要说起自己没有了解的话题。
体验、接受、融入当地文化的同时,自己会思考,与中国文化对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同时,也学会进一步欣赏中国文化。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成熟的过程。这才叫真正的旅行。所以旅行绝对是令人受益匪浅的,丰富阅历,提高个人修养,一切都是为了气质问题。
我寄宿家庭的爸爸,年轻时花了十几年游欧洲,为了寻找一个政治上真正为了人民着想的国家,以及他心目中一直等待的那个女人。他每个国家住上一两年,在当地工作,参加俱乐部,交朋友,郊游,空手道不知得了多少金牌,并且在欧洲留下无数风流浪漫史……(当然当然,还有泡酒吧,吸毒,这些事他都干过,之后改过了。只有真正放纵过了,才真正懂得收敛,懂得自我控制。)经历过精彩的青年时代,回到美国,真正安定下来,娶妻生子,在美国小城定居十余年。十分有思想,因为经历得多——如此潇洒,才不枉一生。
——此文由凌晨3点一句话导引出来,算是对你那句“我04年已经去过北京,再去干嘛,看你?”的回答。并没有特别针对你,也许你觉得北京不是欧洲名城,不值得一去再去,这样的想法也十分值得理解。所以如果我说对了,请自省,说的不是你,请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