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三峡诗抄”关注更多精彩
作者:奉节中学 王家金
(图片来自网络)
退休以后,《花草吟》“喇叭花开爱吹牛,含羞小草总低头。笑它凌霄爱攀附,一夜爬上最高楼”里面的“含羞小草总低头”,含羞草的素材,就来自附小的花台。
小学一年级第一册《语文》第一课,题目叫“开学”,正文“开学了”。第二课“上学”,正文“我们天天上学”。别看就这么几个字,对于刚发蒙的小孩来说可是个难题:要书写“开学”两个字,太难了!它们是繁体字,笔划可不少。
我们到了中年级末期,国家才颁布第一批简化字。除此,繁体字照学。所以,至今我们能识别书写简繁两种字体。
早晨,我们打着赤脚,背着书包去上学。那时的孩子打赤脚很普遍。记得一名同学,锈钉子刺透了赤脚板,过了好几个星期才来上学。我们的初中毕业照,第一排男生清一色的赤脚板。书包是敞口的,上头两根带子,背在一只肩膀上。
放学时分班,两人一排,老师带着走出校门。上学放学,没有家长接送。放学后,一排排邻居小孩坐在街沿石条上做作业,第二天把它交给老师。
一二年级的用铅笔写字;错了,用橡皮擦,重写。三年级时,老师批准写得好的先用钢笔。于是同学们竞相争取早日用钢笔。
开学时领新书,我最喜欢打开书本,闻一闻书上的印墨香,好像它会带给我希望似的。回家立即用报纸或牛皮纸把书包好,以免弄脏了。开初是哥哥姐姐帮忙包,后来就是自己包书了。
附小是在原来庙宇的旧址上办学的。五十年代时,还没有用铃。上下课时敲打一口金属钟。这钟不是庙上用来撞击的那种,像一口巨大的钵。敲钟人叫老石。大约是钟放地上占地方,就把它放在一堵半截墙上。每次都是老石举着东西敲打它。一次钟掉下来,砸中了他,养了好久的病。不知何时,改用摇铃,后来又用电铃了。
花台旁边是老师的办公室。办公室西南方向,据说做过幼儿园。一进园,就是粟燕君老师的寝室。粟老师教音乐,很爱整洁,那时很年轻,好像不到二十岁。再向南,一堵院墙,是奉师与附小的分界线。调皮的孩子常翻过墙去摘玉簪花,吸里面的水,甜甜的。
往东即是榕树场。两棵巨大的榕树,至少百多年了吧,要好几个人牵手才能围住树干。榕树场南边,东端是男厕所,西边女厕所。
榕树场是全校集会或做课间操的地方。如果要开晚会,它是首选之地。两个煤气灯,分别挂在两棵树上。树上还可以牵挂横幅或标语。据说,榕树是鲍爵爷打台湾时带回家乡来的。1974年,重庆花木公司到附小来采集榕树标本,证明那时重庆还没有榕树。
我和小伙伴们常常爬到榕树上玩。两棵榕树上分别装有吊竿。师生常用它爬竿锻炼臂力。爬不上去的学生,有时也把它当秋千用。我们可以比较轻松地爬到吊竿顶上。可是,爬吊竿不光是能爬上去,还要留力气下来。一次,一名男生用尽力气爬上了顶,没力气下来了。他直接从顶上滑到地上,夠危险的!
(未完待续)
前期回顾
奉师附小回眸(一)
穿越青藏高原(八)
(可点击标题直接跳转)
读者来讯
易老师:我也是附小的老学生。也曾在附小任教十六年。对母校有特别的感情!细品你的巜奉师附小回眸》感到特别亲切!
李平:谢谢王老师给我们带来美好记忆的分享。
博大胸怀:五十年记忆
附小回眸老城地,
七三是生还是己。
地理环境记忆新,
数数入学做游戏。
童年时光虽过去,
五十历程首中忆。
半百回忆太不易,
书者清晰叙述细。
2020.10.12
泉胜:孩童生活,是最美妙最纯真的诗歌!感谢王老师,把我们带回到美好的童年;感谢依斗门的老照片,让我们这些游子看到了故乡的那片云!
绍英:记忆力真好!那么多童年时代的事都记得一清二楚,真佩服你呀!
雨滴丝阳:家金老同学,真是有心人。我为啥不细心,居然不知花园为附小两字。难怪家金学有成就,观察仔细,思维敏捷。
巴山蜀水:我1957年春节后由云阳乡下转学至奉师附小读三年级下册,与家金同班。由于我父亲是奉师老教师,我在附小教师伙食团搭伙,后来又在奉师食堂就餐直至1960年7月附小毕业入奉中。往事如烟,历历在目,转眼63年过去了。逝者如斯夫!
昌华:谢谢王老师!你带我走进了魂牵梦绕却永远回不去的童年。
向伟:以前天天可见的东西,依斗门、儿歌,随着岁月流逝也将消失在老城人们的记忆中。幸亏有老师的文字才让这些记忆又浮现,将来还可以作为传承和档案。
四维张:您的文章思想感情丰富,文辞也很美盛,人物丰满,形象鲜活。
本卒:感谢王老师分享!由衷的敬佩您的创作热情!
大江东去:此文甚佳!亲切朴实。能唤醒感觉。
柳老师:刚进小学时老师教的歌,你都能记得这么清,你的记忆力特强!
感谢读者们长期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