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总结

负重的生命 世事大梦一场
专辑:浙江寒春作文吧
<2023征文-年终总结>
年终总结
   
  又是一年岁末,跨过2023,恍惚间就而立之年的关口。曾经以为三十很遥远,飞光过隙,抬眼却发现年少张扬已是许久之前的事。李贺的《苦昼短》中写道,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一年又一年,熬字太苦,烹字太烈,煮字太温,也只有文火慢煎,道出了一点一点浸透骨髓的过程,让人亲眼见著,却也无可奈何,最终只有认命。回想过去的一年,可能再也没有二十而已的洒脱豁达,更多的是一遍遍告诉自己,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关关难过可还是要过,夜夜难熬也只能硬着头皮熬过去,这可能就是生活的常态。
  一、阅读即自由
  七八年前山西有一位省长,甫到任便因为煤矿事故去职,此后基本处于边缘,郁郁被迫致仕。他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得,书读进去、人走出来。工作七年来,每每偶遇蹇促,我都会强迫自己拾起家中旧书,从或近或远时代的人身上汲取面对困顿的自如自洽。既然生活本就是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本就是充满身不由己、爱而不得,那么痛苦该怎样被描绘,又怎样被忍受?也许读书不一定能弥补生活的困顿、残缺和失望,但却能让人直面日常生活的困扰,甚至赢得一种形似阿Q式的精神自治和自由。
  也许是因为面具戴久了,习惯了懒散,很难打开心扉向周遭人吐露什么,更没有了创新求异的冲动,所以年岁渐长,我深深沉谙读书其中,循着自己的生活节奏以及个人偏好,每天有时间就翻翻书,很多时候接受着迟滞的震颤。
  常州初雪的那天,我望着迎面撞来的雪花,身不由己地竟然记起苏轼在渑池写下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平白增添了许多应景的喜悦,紧接着便是猛然的顿悟。从前在课本里、在闲书里读苏轼,只记得标准答案里写他的通透豁达、豪放不羁,现在想想,他贬谪途中和子由再游渑池,难道仅仅是告诉子由—“人生的遭遇就像那雪泥鸿爪一般,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我想还有身似飞鸿浴雪中的渺茫感叹。当年的老和尚去了、庙塌了,行程路上崎岖又难行,重游渑池往事历历在目,自己又何尝不像那飞鸿,天大地大无以为家,驻足的脚步很快又被大雪覆盖。苏轼的脖子硬,硬到一日三贬也把怅惘感伤藏在所谓的豁达从容里,硬到要把命运的载浮载沉,用“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这样一句看似宽解的话带过。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说,现代生活最深层的问题,源于个人在面对势不可挡的社会力量时要求保持其存在的自主性和个性。我想“书读进去、人走出来”的内在逻辑,便是个人的生活际遇,历史上能够找到类似的发生逻辑和框架,或是能够寻得一种心理关怀,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寻常百姓,他们在各自特有的时代洪流里的挣扎和悲欢,以及他们对常思、常识、常情、常理相守相望的坚守,总能帮助、应对自己的关切,平复自己的心情。
  这一年反复读唐诗、读宋词、读明史,在南京挂职期间,远在武汉的前同事还寄来了陈行甲的《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我不太喜欢风格特立的陈行甲,但随书送来同事的“愿我们都不忘来时路,常回来看看”这句话,让我停滞触动良久。说来也是巧合,很多纷纷的事情看似无解,往往在强迫自己翻开书读进去之后,突然之间豁然开朗,两者之间并无任何因果,但我总觉得,就像康德的表达—“思考和自决能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阅读”,这就是阅读即自由的含义。
  二、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元好问的冷门词《人月圆 卜居外家东园》尾句特别耐读,醒来明月,醉后清风,颇有些宿命由时、进退在我的意味。而立之年、人生之秋,少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逞强,也不必强装历尽沧桑话苍凉,就像父亲经常说的,要与时而进,既有温度有思考,也要有淡然处之、从容对之的气度。《警世恒言》讲“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一路走来虽有起伏但好在并无太多坎坷,自认为还远远没有达到父亲的期许,更多的是“向宽处行”的态度。山野万万里、人生路漫漫,我怀念的是“日暮酒杯淡饭,一半一半”,是“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回想七年来辗转湖北、山东、江苏三地,从武汉调至青岛又到常州,对很多人、很多事,半醉半醒的时候多,值得固执较真的事越来越少。多思者必心累,心重者必心苦,有时候常常想,曾以为工作与考试一样,靠勤奋与才华,但考试之后的漫长人生,并不遵循任何与公平相关的规则,更不提供任何体面的退路,更多的时候是做人做事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方法。
  最近又重读了几遍《大明王朝1566》原著同名小说,很多话深感为然。胡宗宪对谭纶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过程中的迂腐行为评价说,圣人的书是哪来给别人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司礼监秉笔太监吕芳对冯保说,做官要三思,知道了危险就躲开,这叫思危;躲到人家不再注意的地方这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琢磨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高拱在裕王府议政时说,只有架起锅子煮白米,没有架起锅子煮道理。由此我时常想,连胡宗宪这样公忠体国、经略东南的一方大员,都在“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圣贤之书致于行百无一用”之间谨慎平衡,而很多年轻人、包括懵懵懂懂的自己,抱着所谓的对体制规矩的敌视,其实没有想到,体制内反而相对简单固化,所谓的规矩大多也都是约定俗成为了更好致行的工具。倒是这些年接触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才发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些混迹社会的人往往更为精明圆滑处事。
  而立、当立、未立的关口,没了年少时立志从政的政治抱负和意气风发,更多的时候只想以无事安乐的态度上班下班,过好自己的生活,虽然略显颓唐,但我觉得是最好的归宿。跌跌撞撞走来,我依旧在学习应酬、交际、联系,只不过以前是站在圈外固执地觉得有个性是好事,却忘了万事贵于行,终究认识到责己比苛人难,醉眼看人、清醒做事是何等难能可贵,也只有发上等愿,结中等缘,才能勉强够得到无事安乐的下等福。
  三、山不转水转
  去年到九华山旅游,无意间瞥到文创产品摊位上的一句话,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以前总觉得好像每一年都是用尽全身力气和勇气,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仔细想来也是,山不转水转,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因缘而起,因念而生,时间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隐晦与皎洁,三万余天的光景,一些事看看就好,一些人笑笑就好,执着于某一事或某一物,便患得患失了。
  麦家的《人生海海》中有句话,人生海海,山山而川,过尔尔,空空而来,苦苦尔过,了了而去。我的理解是,人生似海,浮沉不定,在书中那个特殊的十年,多少人被诬陷、被侮辱、被鞭挞,都能够与过去的困厄告别,和自己的悲戚和解,其实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对亲情、爱情、友情,对生活中那些习惯的存在,身边的人或者事,也许某一天再看,都会突然不见,而很多时候对当下和未来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中很多自己难以掌控的不确定因素,难以对未来有完整的把握。定与不定、变与不变,人生似海、起起伏伏,都是不得不接受并经历的,也许这就是时光教会我们的吧。


其他 散文
字数:2789 投稿日期:2024-1-20 23:50:11

推荐3星:[风随年华]2024-1-20 23:54:25
精品推荐人:黑色魔之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