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1年级 - 议论文 阅读指导

回归与超越

廉江中学 桃花酿

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只有将回归与征服合而为一,将仁的精神推广及于天下,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才能在征服与回归这两种极端中辟出一条适合人类永续生存与发展的稳妥之路。
  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一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二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三是《易传》提出的天人和谐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虽观点各有差异,但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
  老子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域中有四大,人只是其中之一。
  人的头脑、人的思维和意识,归根到底都是自然界的产物。
  人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人的思维的发展是在整个自然界的演化中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循。这就是说,人类思维的运动和自然的规律法则,共同遵循着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文明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可以说,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人和社会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和形态从自然界中超拔出来的过程——但自然法则依然在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在顺应着自然规律发展的同时,在同一本质中,生态与文明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又有不同性质和表现。
  在畜牧社会和农耕社会里,动物和植物都按照自然规律生存发展,人类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的生产与再生产。
  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展现了征服与改造自然的强烈欲望和强大能力。利用科学加以创造了更加适合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大环境,打破了自然界和生物链的平衡,对自然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过去我们讲人是万物之灵,人类要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但是我们终于认识到,人要呼吸、要阳光、要雨露,人类的生存发展深度依赖于自然。
  自然界是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物质和能量基础,自然规律仍然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的生存、活动和发展,自然资源仍然是人类不可或缺而又极为有限
  自然与人类的此消彼长甚至严重对立,最终将使人类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基础。
  因此,必须重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今天要想恢复完全天然的自然界,不仅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这就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方法,需要在新的时代高度上实现生态与文明的辩证统一。
  只有在回归自然与超越自然的辩证统一中,我们才能既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又有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多年来,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论:人的活动应该以自然为中心,还是以人为中心?人类保护自然环境是为了让自然界存在和发展得更好,还是为了人类存在和发展得更好?
  我们不太能够想象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仅仅是为了让各种自然存在物如植物、动物等生活成长得更好,更不能想象人类会为了动植物的生存而从根本上损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许,人类永远不可能不从自身生存和发展出发来思考和处理问题。因此,我们所要反对的应是狭隘、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所要提倡的应是合理、适度的人类中心主义。
  我们要克服盲目顺从自然和盲目征服自然这两种极端心态与做法,而是要积极探索新型现代化、工业化道路。不以伤害和破坏自然界为前提,而以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探索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
  征服是必须的,回归也是必然的。我们需要懂得的是: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只有将回归与征服合而为一,将仁的精神推广及于天下,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才能在征服与回归这两种极端中辟出一条适合人类永续生存与发展的稳妥之路,才能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此为超越。
  • 高中1年级 - 议论文
  • 字数:1455 投稿日期:2019-8-8 9:57:10

  • 推荐3星:[初梦若蝶]2019-8-8 10: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