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了一篇探讨“用钱能不能搞定所有女人”的文章。
答主说,总有人认为搞不定是因为钱不够多,但其实不是。
然后她讲了她当年忙于工作,完全没有时间享受生活,看着银行卡里上涨的数字几乎麻木的故事。
她在一次试图自杀被发现,在妈妈绝望的眼泪中,终于发现了,原来钱带给不了她幸福。
她写的很短,我猜提问的人并不是想看她这种回答。
但我有一种终于找到同盟了的感觉。
我有一段不是那么宽裕的日子。
当然没到节衣缩食的地步,但不能那么随心所欲地去买一些贵的东西。
像二三百的口红,四五百的眼影,网络上经常将它们描述的多么多么好,多么多么润物细无声的与众不同。
我总是在文字的力量下生出渴望,但觉得超出我承受范围。
我那时候会想,我可能需要一份一万工资的工作,才能承担我这些渴望的消费。
后来,一些巧合下,我试过了一些稍微贵价的化妆品。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期待过高,总之觉得平平。
我吃过75一箱的蓝莓,65一斤的草莓,还有和半个手掌大的荔枝。
但真的,他们除了大,似乎和普通的没什么区别。
在我上高中时候,过年大家都喜欢送一些反季节的水果。
那时候我就不太喜欢冬天的西瓜,过年的葡萄。
我一直觉得,七八月,西瓜八毛钱一斤时候,又脆又甜。
冬天的西瓜就像是一团抽去灵魂的肉,徒留西瓜的外形。
我一直用一种特别简陋的手段判断是否当季,就是它是不是很便宜。
读研期间,虽然没有规培生的工资,但好在国家有给补助,再加上自己杂七杂八的兼职收入,我偶尔已经可以接受许多价格了。
但。
就像那个答主说的。
我喜欢的东西,需要钱,但又不需要那么多钱,它更多需要的是时间。
我写毛笔字写的比较菜,间歇性地爱,持续性的菜。
所以买了一沓很好用的金格宣纸,购买于17年1月1日,斥资18元,陪我度过了大学、实习、二战、读研,至今还有5张。
我喜欢彩墨,但自从不再考试以后,唯一的消耗途径是看书+写手账。
读书七百多本,手账大约6年,读书笔记加手账写了一箱。
彩墨消耗……
算了,我就用没过一瓶。
其余的都是爱,但是得雨露均沾,于是每瓶都只是皮外伤。
所以我后来我开始买分装。
一瓶分装能多少钱,写乐也不过十几。
我大学时候渴望买一个有背光的kindle,研究生时终于买了。
后来由于它和微信读书实在不兼容,还是换回了国产MiReader.
至于MiReader的价格……它用和kindle无背光款一样的价格实现了快充、微信读书、二维码传书、背光、自定义封面等一系列功能。
我爱它,它是我的糟糠之妻。
我爱用百乐贵妃的钢笔,现在它配墨囊已经降价至29一只。
我除了外卖会员只有微信读书还在充会员,兑换一个月6块钱。
我有时候环顾我的书桌,会很想笑。
你看看这个女人,不喜欢出门,不喜欢漂亮衣服,全身最贵的首饰居然是她的近视眼镜。
我那些“廉价”但浪费时间的快乐呦。
但好像人在这个社会,说自己想找个钱少活轻的工作是大逆不道的。
他们总会劝我:“钱还能有人嫌多吗,你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不找个高薪工作对得起自己吗。”
我好像不是个内心坚定的人,所以我时常犹豫。
不过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
一本很有趣的书。
《与神对话》。
作者说,有些人,总说身不由己,说他们说什么什么,你问问他他们是谁,他又说不出来。
人活在世,最首要的事情,是要知道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成为什么样的人啊,这可真是个困难的问题。
我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很多年了。
我好像很擅长劝说自己放弃。
我不想要这个,不想要那个,我唯一有点斗志的,居然是我的短篇被编辑拒了之后,我能很迅速的再写一篇,弥补我的痛苦(眼下就是这样,我感觉我打不了多少字了,连打两篇,略有点手疼。)
所以我从未有过明确的我要成为什么人的想法。
所以当我身边的人都是物欲极低时,我顺势觉得我很对,而当我身边的人追求消费时,我也觉得他们很对。
我真正的恐慌来自于一个患者。
那个患者是医院效益最好的一个科的大夫,她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大夫,您给我好好看看吧,我才37就卵巢早衰了可咋整啊,治吧,多少钱都行。”
后来陆陆续续,我了解了很多她的故事。
挺难的,家里的孩子因为缺少陪伴,一个自闭,一个叛逆。
自己一天24小时住在医院,身体一塌糊涂。
更可悲的是,每每她的身体有点起色,总会因为一阵铺天盖地的忙再回到原点。
我那时感觉,她是个机器,一台除了赚钱以外什么都没有的机器。
没有生活,没有家人,没有自己。
年初她还是辞职了。
无论是身体还是家人都不支持她们夫妻二人都这样忙下去。
我听见了很多人对她辞掉好工作的惋惜,却着实替她松了一口气。
我知道,人在需要钱又拿不出来的时候,真的很绝望。
可像那个大夫一样,拼命的挣了10年的钱,却是以自己后半辈子为代价,真的值得吗。
一份如此而来的高薪工作,真的很好嘛。
我时常会有人生的虚无感。
有时候是觉得,我努力的工作,消费,钱在我的身边进进出出,东西却躺在家中,根本展现不出使用价值。
有时候甚至觉得,我本人就是没有价值的,我创造出了什么价值吗?
那些胡编乱造的小说?那些替我老师做过的事?那些在我脑子里关住的书?
这样想想,好像还是我创造的小说更有价值哈,至少博大家一笑。
所以那天读到那本书,他写:你要想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按照这个想法去做。
我当时半夜就爬起来写了半篇小说,复习了几页书。
因为我不想做那种总说“等明天如何如何”的人了。
(ps:后来那篇小说被拒了,因为我当时对世界充满了温情,写的温吞又磨叽。嗯,我一向要硬着心肠,才写得出能过的小说)
我读《与神对话》蛮久了,但我只读完了两本,还是不挨着的两本。
外国人写书都有一个毛病,他们喜欢一个论点反复举例子,真的挺烦的。
不过读了许多中国外国心理学玄学禅宗哲学的书,最后总结还是修心吧。
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让自己时时刻刻有意识,不陷入“自动驾驶”的状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人云亦云,无所畏惧,才能成就自我。
另:这本书其实挺多地方我受不了,但也挺多地方我有所感悟,但是我三天写完一万八的电子稿和七八页读书笔记的右手实在是受不了笔记本键盘的摧残了。
等下次,下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