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与中国 Deutschland und China
杭州外国语学校 梅放
一向严谨的我因此成了德意志精神的崇拜者.
对于德国,许多人都联想到严谨的风格,事实也确是如此。至少,对于老一辈的德意志人来说,他们对待新事物的态度就远没有我们这样富于冒险精神——这恐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排华的原因之一,中国人的好奇心理常使得他们不舒服。首先,就是对于人称的态度。
中国人在多数场合都以“你”互相称呼,只有在正是场合才会用到“您”——在汉语之中,甚至没有“您”的复数形式,其原因就是大家在一起就会主动拉近彼此的距离,再使用尊称的必要性也就不存在了,某些文件上的“您们”二字,对于熟悉中国文化的人来说往往是啼笑皆非。但是在德国,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使用尊称,例外只是在密友和同、晚辈之间,即便不是初次相逢,也必须在获准的情况下才能使用“你”来称呼。
Sie和du这两个人称,即便是动词形式都不一样,而且,传统的德国人对用什么称呼他也重视到不行。一向是彬彬有礼,服务热情周到的酒店侍应,甚至会因为人称和你吹胡子瞪眼!但是,德国人视为自尊的人称,却着实是现代文明的一种奇迹——虽然对于它的辨证意义我们不能妄加评论,德国人的严谨却是有目共睹,从汽车工业到大学校园,德国从整体上来说都是秩序井然的,人们学会用优雅得体的方式表达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不着见怪的。
如果说世界上哪一个博士学位最受认可,不少人都会想到美国的著名学府——常春藤联校,然而,这个世界上目前所知唯一不认可Made in America的博士学位的国家,正是德国。在德国,只有在本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高级研究人才才能被称作博士,这种几乎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苛刻要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当代全球学界的交流,却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性格所在。
一向严谨的我因此成了德意志精神的崇拜者,——在德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人物,歌德,巴赫(巧的是,业余数学家哥德巴赫也是德国人),爱因斯坦,海涅,贝多芬等人,到时都会一一在博客中介绍到,希望大家到时关注。然而,说句公道的话,较于德国人的一丝不苟与中国人极端好奇,也许我们应该看看当今强国国民的作风,在捍卫传统精神的同时,促进文化交流,创造融合的文明。
我的原文在
http://hi.baidu.com/allegra%5Fsweetie/blog/item/e10047fb07b239244e4aeac3.html
初中2年级 - 杂文字数:936 投稿日期:2008-8-17 14:55:00 推荐3星:[梦幻小桃子]2008-8-17 14: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