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我华夏美名,聆我华夏清音(转载)
袗襦
为此一文,慰我古今人杰之志,道我华夏清音之美。
称我华夏美名,聆我华夏清音
自白:行文之初,本欲广抒胸臆,但念及古风音乐未及大众之列,不敢大肆宣扬,改用一曲陈情,并行普及之事。为此一文,慰我古今人杰之志,道我华夏清音之美。
此生钟爱,角徵宫商
西洋歌剧正当中场,她们仍将三弦拨响;
而你,可识得编钟缶磬?你可能辨那角徵羽宫商?
你听那《樱花》与《阿里郎》,
为何你讥我华夏没有民谣,不善歌唱?
我浩瀚华夏,竟不及你眼中蕞尔小邦!
试问天下,岂有不爱母国之理!
我泱泱华夏,浩浩几千年历史,
熠熠星斗般闪耀的文化,却被子民弃如敝履;
反之,那些小国的微光,却被无限放大。
试问天下,岂有厚此薄彼之理!
其他不谈,且说国乐,只望炎黄儿女重拾爱国之心,切莫崇洋媚外、忘我国家。
礼仪之邦,天下朝颂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千百年来,我们对于“华夏”二字的重量,是否轻估了呢?那些璀璨的星子、灼炙的朱砂,是否还存在于我们的脑海?我们,是否还记得,那如豆的烛光、那明灭的星火、那熠熠的斜阳。
华夏,多么美妙的字眼!安九创作的这首《礼仪之邦》,由HITA、安九、叶里三人演唱,乐器方面由古琴、古筝、琵琶、笛子、埙和箫进行合奏。
初听《礼仪之邦》只觉得大气。古典风格虽无凌人之势,但那涓涓细流的感觉很是妙不可言。这首歌属于复古宫廷乐,“宫廷乐”的一些基本特征都会得以彰显。宫廷乐首先要有统治者所希望呈现的威严与绝对统治,而其特征则就是端庄典雅、优美高贵。但是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就是:礼仪性,宫廷礼乐往往出现在朝会、筵宴、祭祀、奏凯、登基、册封等等这些地方,所以依场合环境不同斟酌礼乐就显得尤为重要。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古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义之邦”。典籍依据:《诗》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礼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这也就是“礼仪之邦”的根本意义。
意蕴深厚,华夏美名
“子曰:‘礼尚往来’,举案齐眉至鬓白,吾老人幼皆亲爱,扫径迎客蓬门开。”“礼尚往来”是时至今日仍经常出现的高频词,其意是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而“礼”就是礼仪,“尚”就是注重。后三个分句缀在其后,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举案齐眉”出自《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用以形容夫妻间以礼相待、相互尊重。而能否与所得“一心人”相伴白头,恩爱又能相互包容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举案齐眉”的相守相伴才能执手一生“至鬓白”。“吾老人幼”是一出互文的用法,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句流传甚广便不再赘述。“皆亲爱”一句,意思全面,内在联系也更加紧密。“亲”是亲近、亲密,“爱”有爱护、爱惜的意思。双音节词组合,多了主客体的联系与互动性,即大同之根本。“扫径迎客”也是有典可依,其意就是清扫道路以表示迎客的诚意。“蓬门”指用蓬草编的门,借指贫苦人家。杜甫曾在《客至》中有过“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句子,以表示他迎客的诚意与热情。安九用三组不同的情感诠释出“礼仪”的表现,向我们展示了礼仪之于人们的意义。
“看我泱泱礼仪大国,君子有为德远播。江山错落,人间星火,吐纳着千年壮阔。”我们是“礼仪大国”,在这一点上我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礼仪文化,都为西方国家所赞叹钦佩。“德远播”更是一种于文化交流上所得到的肯定。“君子”,人格高尚、才德出众,这便是中国人经常吟咏歌颂的思想与品质。后面那句的前两分句,表现的则是亘古不变的国之辽阔、民之常态。“吐纳”这个动词意为吐故纳新,于古代为养生之道,在这里应该就是历经几千年的沉淀蜕变,我们已经摒弃了封建糟粕的部分而把其中的精华发展到了极致。
“看我华夏礼仪之邦,仁义满怀爱无疆。山川叠嶂,万千气象,孕一脉子孙炎黄。”这里出现的“华夏”、“炎黄”都是用在这里的典故,也是泛指中国。而仁义,也是礼仪中重要的思想,是为宽仁慈爱,更多地表达宽和包容的胸怀。而国家邦土有界,仁义宽和无疆,之于各种文化相互交流所体现出的兼容并包性,更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与之前对应的两个小分句,体现的是纵向的变化,由气象万千勾勒出几千年变化发展与礼仪传承。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自然承袭着这样的文化,也正是这种文化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魂。
几千年的传承,大浪淘沙般地为我们酌其精华,即使今天的教育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以礼兴邦”的重要性。小时候大人教育我们要谦和,长大后我们却只记得“争得嘴上三分利”;小时候老师教育我们要无私,长大之后我们却秉承“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小时候我们曾很在意的那些“心理安慰”,长大后却真的变成了“自我蒙蔽”。不要永远把“我知道”放在嘴边,要学会去践行那些尚在发光的礼仪传统。可能所谓“举案齐眉至鬓白,吾老人幼皆亲爱,扫径迎客蓬门开”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中国梦”,它们不过是我们渐渐遗忘的、放弃的,一条很简单的通往幸福的幽径。
曲韵悠扬,余音绕梁
这首歌中安九大人一改长句风格,以短句的形式呈现出整个词的意蕴,尤显得铿锵有力。这首《礼仪之邦》的曲风可以说是磅礴大气,尽显复古宫廷乐的那种典雅优美。其中包含了古筝、琵琶和古琴的演奏和鼓点的搭配。鼓声的运用使整个曲子大气宏伟又有力度,也起到了引领节奏感和律动性的作用,而古筝、琵琶则用灵动而细碎的声音如流水般地滋润着整个曲的氛围营造,古琴顿挫有力的声音更给整体增添了一种深邃而高雅的气质。尤其是副歌的地方气氛和情感带入很足,让人听到共鸣骤起,曲子到副歌就比主歌的相对深邃更添了恢宏壮阔之感。
负责演唱的三人各有特点,还不是不得不说:塔姐(HITA)的百搭嗓音,广到天涯海角的音域与扎实的唱功实在是可圈可点;安九的声音在很多歌里都不一样,时而清澈、时而沙哑;叶里在有的歌里会展现出一种异域风情,是一种很有情绪的演唱方式。三人合唱淡化了个人特质,形成了一种整体性的听觉冲击,营造出大气磅礴氛围的效果。特别要说的是和声,以往总要听伴奏才能听到,这次可能是女声合唱所以男声和声就显得格外明显。冰封骑士用极其内敛的嗓音和以衬词的方式把和声完成得非常完美,通过与主旋律不同的音调变化把恢宏之势彰显得淋漓尽致。
柔柳之姿,婉约宏艺
MV开场,桂震宇抚起古琴,身材曼妙的女子登上城楼,一袭红色艺术体双绕曲裾,虽是背影,但其中端庄、秀丽尽显。
尔后,编钟出场,浩浩荡荡、古典华丽。演唱开始,主唱均着秀美汉服,安九一袭齐胸襦裙、叶里身着袄裙,HITA则是更为正式,穿着曲裾“一剪梅”。
其间,中华礼仪行为展示中,还穿插着舞蹈。此舞根据古典宫廷舞《踏歌》而创作,也很好地表现出了此类舞蹈的特点。踏歌,是汉民族传统舞蹈。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体是民间的“达欢”意识,而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民间”风情,但其偏守仍为“古典”气韵。
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而《踏歌》中的水袖则对整体动作起到了“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作用,编导将汉代的“翘袖”,唐代的“抛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融并用,这种不拘一格、他为己用的创作观念,无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活络、现代的双重性。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观念,充盈于作品的举手投足间。
首先,《踏歌》的运动方式:逆向起动和圆孤轨迹。深积着我们民族的运动时空观就“以退为进”,“以起点为终点”,空间上“以无为有”的观念。《踏歌》中舞者身体前俯后仰亦为阴阳配合,脚步有虚有实,欲左先右,欲扬先抑,欲进选退,婉转回旋,其规律与老子《道德经》“反复其道”相吻合。
其次,《踏歌》的舞蹈形态中具有“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舞蹈不单纯是一种‘运动’形态,更是一种‘审美’形态,而这种运动的审美,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的审美,一方面又是改造人体的审美。”中国古典舞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以人体线条的呈现为目的,而是通过对人体的文化限制来构“行云流水”的审美意象。所谓“得意忘形”,是不重人的外观体态而重人的内在品性,因为中国人思想多从自身做起,从内在修养到外在行为,向外发展;退而独善,进而兼济,所谓“诚心、正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此一道德修养的程序。“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导致了服饰对人体某种程度上的文化限制并最终决定了舞蹈的运动形态。这种限制主要在袖手、束腰、隆髻和缠足4个方面。《踏歌》的袖手使舞蹈“若轻云之蔽月”,“束腰”使舞蹈“斜拽裾时云欲生”,“隆髻”使舞蹈“虹裳霞帔步摇冠”,舞者虽未缠足,但亦有“回旋有凌云之态”。由于对人体在“形”上的限制,“踏”作为中国古典舞更注意内蕴之“意”的开拓,使其表现追求“意生象外”的境界。
璇玑星斗,溢彩流光
《礼仪之邦》曲韵悠长,歌词浩荡深远,但是,幕后,还有这样一个女子,她,叫璇玑。
“她真的好忙,尤其是在研究院做了统筹之后,那天看她日程表吓我一跳,又是统筹各种文化讲座,又是合并英国的文化资源,又要搞艺术创作,又在帮汉服春晚的忙,还有上课论文考试……奇怪一个21岁的小女子居然有这么大能量和毅力。璇玑在文化艺术上的贡献谁都不能否认,尤其是这个年龄。那些以前说她只是参加了些汉服活动玩,国内大家也这样凭什么就她受追捧的人,根本不知道她做了多少。”
看了璇玑的资料,我不禁感叹,这样一个瘦弱的女子,是怎样承担起了传承的重任。资料上写,她生于1991年,也就是说,到如今,她不过24岁的光景。虽然她接触汉服只有五年,但是期间做的,远远比其他有些老同袍还要多。
2012年3月,璇玑姑娘留学期间,趁周末在英国街头身着汉服,演奏竹笛,宣传汉服,照片流传而走红各大网络社区,人送外号“汉服MM”。她清丽脱俗的扮相,身体力行地宣传着汉民族文化,使汉服这一中国传统服饰再次为大家所关注。
没错,这条消息,大概是许多人最初知道璇玑姑娘的原因,而之后她的回应,则是让人除了敬佩之外,更有振奋复兴汉服之念:
——我于去年底接触汉服,逐渐领悟汉服复兴是借服装而复兴传统文化礼仪等,复兴不等于复古,汉服是一件衣服却又不仅是一件衣服……日本效法西方虽多,对本国传统艺术与民族服饰却视若瑰宝,尺八等中国乐器传入日本后被其发扬光大,在中国渐渐没落。日本得意的便是“这些虽是中国的,但我们继承的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有何资格学习别人的文化呢?……我们应该做到真正的不卑不亢。
——大家的支持和仗义执言使我感怀于内,但我真的觉得大家把我这件事上升的太高了。我并没有想代表民族和文化,我只是个学生,本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想把我们的艺术介绍给外国人……若能对传统艺术起到宣传作用,则是我之幸;若全无作用,我也保证不会有负面效果,英国人尊重艺术,且留学生在外代表中国形象,我不会做给国家丢脸的事情……花边新闻容易制造,出色作品不易打磨。但求做好分内事,惟愿多年后,我还能保持着对艺术的敬仰,认真甚至是严苛的态度,毫不动摇……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文化传承,从心开始
是的,璇玑的虔诚态度、坚定立场,让我们为之震撼,而我们,同样作为华夏儿女,是否也应该行动起来,复我汉家辉煌、振我汉家雄风。我们的坚持,不必别人来评说,不必他人肯定,只要不负初心即可。正如璇玑说的“温柔的坚持,是我最含蓄的霸道”。
“心明若镜,不将不迎”、“于国有利,皆可为,领域在哪,无所谓,成事即可,何需万人敬仰!”、“在山为幽,出世不失怀大义;出山为蕙,庙堂不忘本初心。”这些话都来自于璇玑姑娘,不过一个二十几岁的“小女子”,却能说出这样的话,不得不让人心生敬佩,我们的年纪还小,可能并不了解什么,但是,我们应该有一份心,一份崇敬中华文化、热爱古圣先贤的心。我们不必四处宣扬,我们只需做好自己,心灵深处的净化,才是最为重要的。
“急什么,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还能越来越差不成?”汉服复兴,我们一直都在做,看着一个个社团努力后星星点点的成果,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华夏文化后继有人,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不必着急。路上有太多坎坷,“但坚持下来的,最后都心安理得与有荣焉。”不是么?
那么,汉家儿女们,让我们一起努力,不负角徵宫商,不负“礼仪之邦”,不负“华夏炎黄”。
初中3年级 - 散文字数:5074 投稿日期:2015-8-15 22:32:00
推荐3星:[星星之心]2015-8-18 21:5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