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3年级 - 散文 阅读指导

Between Worlds(世界之间)

藤蔓

专辑:山东平阴县第四中学《小荷文苑》

《音乐与文学》本文涉及音乐:between worlds-roger subirana再问自杀。另外:格式可以不改吗?
  (出于我的私心,强烈推荐在阅读的时候大家去听between worlds)(否则这篇文章根本看不下去ORZ)
  
  
  
  
  第一次听between worlds从而被它吸引的时候,仅仅是因为旋律动人。
  
  
  
  而这个原因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我会在一个星期之内将这首曲子单曲循环了116遍。
  
  
  
  
  
  
  7月24日的时候,NASA说,我们找到了“另一个地球”。
  
  
  这像是很遥远的事情。因为我们在处理目力可及的人际关系时就已经费尽心思,再远一点的人会看到大洋彼岸,结果不是操碎了闲心就是助长了戾气。因为横亘的距离,所以幻想和恐惧并存,憎恶和渴望交织。可是当听说有“重大消息”时,看到“另一个地球”这样不伦不类而又莫名神圣的字眼时,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重演了一遍延续了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幻想剧目:那里有生命吗?那里有和我们相似的环境吗?那里……有另外一个我吗?
  
  三年前去看《普罗米修斯》时,电影里提出了一个大前提:科学家们找到了另一个遥远的星球,研究结果表明它是我们的“母亲”,像无数神话传说中上帝与神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人类一样,这个星球的人找到了与他们生存环境相近的地球,创造了我们,充当着他们的后代。因为这个大前提,场外的观众和电影中的科学家们因此也感受到了一种遥远的召唤:想要去寻找那个默默凝视我们的造物主,想要去见见我们真正的祖先。
  
  
  而电影中给出的结局是:“造物主”并不喜欢我们,并且早有计划毁灭我们。人类终于集体享受到了之前他们加之给小白鼠们的恐怖,感受到了来自广袤宇宙中更高级文明的不屑一顾和弃如敝履的绝望。我们原以为人类孤独,最后发现有比孤独更残忍的事实。那是发现自己种族的命运竟早已注定的无奈和一腔“为什么创造了我们却又毁灭我们”的不满,以及最深处的哀伤:原来我们是真的孤独,并非因为我们找不到宇宙中的其他生命,而是我们渺小且孤立无援。
  
  
  
  
  那么NASA的那个1400光年之外的“另一个地球”呢?
   
  
  
  现在我们明白了,没有真正的另一个地球,有的只有我们至今尚且不知道其重要参数的开普勒452b,我们甚至不清楚它是不是岩石星球,更不要谈是否存在生命,它或许宜居,但和我们仍然隔着1400光年,而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几乎无法跨越。
  
 
  
  那么,谈这么远的东西,到底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这会有很多答案,正式的,调侃的,科学的,胡诌的,持肯定意见的,抱有无限希望的……很多人仍然抱怨周围的世界就已经如此糟糕,仰望天空实在是一件奢侈的空中楼阁,可是这并不能否决掉那一刻我们潜藏的希望:无论我们眼前所见的事物美好与否,我们仍然有去看一看更遥远地方的冲动,去看看另一个世界……虽然会获得更无奈的、更悲惨的事实。“世界之间”其实就是所有幻想的罅隙,里面装满了我们明显或不明显的好奇,专业或不专业的猜测。
  
  
  
  
  它可以一瞬间将我们有限的生命拉伸,将一个短短的故事塞满银河中闪耀的星辰,也许你看到的只是一段荒诞的想象,可是因为宇宙的广阔和时间的延伸,它或许有我们都想象不到的展开,也因为有生之年的无法证明而拥有无限可能。
  
  
  
   谈论这些遥远的、与自己无关、虚幻莫测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
  
  
  
  是的,它不会解决我的任何痛苦和无助。
  
  
  
  三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又遭遇了失败,一直到现在,我还在嘲弄自己是否真的过不去这个坎。
  
  
  
  今天重回学校,又认识到了自己的所有努力和之前所有的成绩都变得不再有意义。听人调侃自己是“传说中一到高考就失利的学霸”,得知老师又一次在会议上拿自己当典例剖析,目睹别人去完成我的梦想,重新洗牌,看着我手里为数不多的筹码。
  
  
  
 
  我在每一个晚上做意义不明的噩梦,会失眠有时候看着天亮起来,会面临无视甚至轻视,可我依然很想去看看那个我一直想去的世界,我依然不甘心自己总是拿不到它的邀请函。
  
  
 
  
  可我依然有对另一个世界的好奇和渴望。我想要去,并且或许真的有能力去看一看,尽管它真的很遥远。失眠到凌晨五点的时候,我一个人呆呆地看着外面快要亮起的天,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真的真的很想走出去。
  
  
  
  三年前我最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在《普罗米修斯》的结尾,女主角明明有回到地球的机会,却要选择去那个“造物主”的星球,问一问他们究竟为什么温柔地给予了人类的生命,却也要残忍地选择终结。三年后我想,也许她的确也是想要去看一看那个未知吧。
  
  
  
  话题回到between worlds上来吧。
  
  
  
  我想音乐的确是个奇妙的东西,当它一旦谱就,曲调就不再属于作者本人,哪怕世人后来将无数赞誉都归到曲作家身上,却也只能把那份美妙和震撼深藏心底,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传奇。
  
 
 
  有些歌曲可以有歌词,有些歌词圆满了一首曲子的意境,有些歌词限制了一段澎湃的情感。音乐和文字的关系,似乎总是在磨合中相爱,却始终没办法让另一方满意。但是也许是因为有看书听音乐的习惯,总觉得在某种程度上,两者的感情可以达到一个频率,又或者一方在某些时刻是另一方的延伸。
  
  
 \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喜欢上between worlds的原因。当我第一遍听的时候,仅仅是觉得旋律独特。有人说听到了正能量,有人说感到了希望……后来我发现在有些人的心里,它可以演化出一幅广阔的图景,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当你的内心世界足够大的话,你所品尝的喜悦、痛苦、骄傲、激动、悲伤、无奈、失落、不安、怅然若失……都可以拥有更深层次的解读,就像这一首简单的曲子。
  
  
  
  
  
  当我听完了第一遍曲子时,无意中看到了一个人的评论:
  
  
  
  “一天的午夜,地球形成,生命姗姗来迟。
  
  
  
  “12小时后,在大洋底部,古细胞生物开始蠕动。
  
  
  
  “约16::48,无脊椎和有脊椎动物降生。
  
  
  
  “21:36,古生代结束,“恐龙时代”到来。
  
  
  
  “这天结束前40分钟,鳞甲目动物几乎绝迹,地上充斥着哺乳动物。
  
  
  “到了最后一秒,一天中的23:59:59,人类出现。
  
  
  
  “在这最后一秒仅剩百分之一的时候,现代人出现。”
  
  
  
  
  真好啊,能看到你这么强大的世界。
  ----------------------------------------------------------------
  其实一直以来构思的内容都不是你们现在看到的这样……原本是想写John dreamer的true strength,顺便吐一下自己的苦水,想试图缓解自己的抑郁。这些天实在是非常不愉快,不过无意中点开between worlds之后意外的不想再抱怨了,索性更换了所有内容,不再自怨自艾,也不想再求同情。不过……由于实在是仓促之作,加之长久不写东西,笔力实在是退化的厉害,词不达意的地方非常多,想必大家看的也的确辛苦,所以只是打算强推一下这首曲子……
  • 高中3年级 - 散文
  • 字数:2601 投稿日期:2015-7-24 22:36:00

  • 推荐3星:[缓歌]2015-7-24 23: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