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3年级 - 散文 阅读指导

Maps

城东第二中学九年级 李五仁

听Maroon5听上瘾了==
  Following following following to you
  我不断追随
  The map that leads to you
  通往你的地图
  ——题记
  1.
  话说也曾有幸两次游览故宫,只不过一次是在北京,一次是在横店。
  当坐上温州乘往北京的动车时,望着窗外不断倒退的景物,心中还是有些窃喜的,毕竟终于能把心中的大好河山在这两千多公里的路途中亲自品析欣赏,若偶尔有些诗情的话,倒也可以做做文章。其实对于横店的复制品自己并不满意,虽说可能实物相差不大,但感觉就是缺少了那种北京特有的人文历史氛围,说通俗点便是“帝王之气”。
  其实吧,这种对于远方的向往,不知是受文艺作品的熏陶还是见过的世面太少,我总是想亲自去看一看。
  看看就看看。
  于是真正的故宫便出现在我眼前,就算那个时候也像是梦一般的。如此磅礴大气,我想拍照将眼前的风景尽收眼底,想跟所有的亲朋好友分享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如果那时有纸笔,那我一定要写篇赞颂故宫的文章来展示我的满腹才华——它因历史的沧桑而严肃庄重,却又因好几百年的底蕴而十分亲和。它是一直存在的反应物,文人骚客遇上了它,则产生了违反质量守恒的化学反应,这也正是它能一直生生不息的原因。
  这偌大的京城是大中国的核心,但在地图上来看却又只是米粒般的一点,我竟天真的以为这次旅行已经走过了大半的中国,但却也只是细细的一条线罢了。
  看来中国我是不能走遍了。那行,只管自己前行。
  
  2.
  我似乎是在这个地图上故意寻找一个一个点,然后连起线来做什么画图游戏似的,去了一个又一个地方,有些是不停的折返,因为发生了些事情也确实忘不掉,有些地方则从未触及。
  确实有些地方是忘不掉的美景,而有些地方则是失望,一次一次的旅行中,什么没有见过,但这份归途中的劳累感则越来越重,其实我明白,是心灵的无趣感与日俱增,我真的很害怕有一天能从我口中说出“厌倦旅行”这几个字,这种过于少年老成的话一但说出口,那少年便不是再那无忧无虑的少年了。
  忽然想起林落前辈在他的作品《把他乡变成故里》中的一段
  “没有去过的地方永远最美
  没有见过的人永远最近
  没有说过的话永远最深
  而我在一个地方一如其旧
  静默不语
  把远方想象成美景
  把陌生人活成自己
  把沉默当成告白。”
  这段话不只是对自身的讽刺,更多是对那段青春岁月的纯粹直接的追忆,任谁在年轻时都会有一颗不安的心 ,愿意去相信美好的存在。但若仅仅因为对远方的向往而产生对自身,对家乡的厌恶,那就算去过再多地方,也只会越来越迷茫。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需要慎重考虑。
  
  3.
  作家学者们对于地图和行者的描述评价似乎是太少了,但不多的评论中往往存在着一种共性,那就是对行者和旅行的肯定,一直都是站在文化的角度上进行渲染。诚然,当把景色与特定的人文环境结合起来,就算再古老的山水遗迹都会重新焕发出一种光彩,而文人的山水情怀正好就来自于这宣泄而下的封存已久的文化内涵。正是因为中华的大好河山才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伟大文人,同样也是这批文人重新赋予了这些河山的定义。
  突然想到古代那些千千万万被贬的士人,虽说仕途不顺,但只有他真正被贬到边疆,才想起自己是个文官,文官的真谛在文,在于自己那高洁的灵魂,这是他的文化人格,他终于能从成堆的公文中解脱出来,从而去写写山水,写写史论,写写自己的远大抱负亦或是隐居终南的向往。
  那我既然还怀揣着对乡土的热爱,趁着自己还没有“提前衰老”,为什么不能继续沿着的地图上的一个一个点,继续前行呢?恍惚间我像是听到了神圣的召唤,使我又精神抖擞,继续写些抑扬顿挫的文字。
  我何尝不能是下一个文人。
  
  Following following following to you
  我不断追随
  The map that leads to you
  通往你的地图
  I'm searching for a song tonight
  我想找首歌在今夜演唱
  We drew a map to a better place
  我们构建美好未来的蓝图
  
  • 初中3年级 - 散文
  • 字数:1564 投稿日期:2015-8-9 12:49:00

  • 推荐3星:[苏晴儿]2015-8-9 13:3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