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龟大王
黄桥外国语学校 仲茗
虽年近六旬,却有着一副挺直的腰板,那浓密的眉宇间和坚毅的脸庞里无不渗透着执着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
在黄桥火车站北侧有一处广袤的田园,上一茬稻谷刚收割不久,新一代麦苗又破土而出,黑褐色的土粒中隐现着嫩绿。生命的活力赋予大自然无限的美妙,到了明年的小满时分,这里又将是一片金黄了。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中,空气清鲜的池塘不时掀起层层涟漪,密密麻麻的幼龟灵巧地变换着舞姿,时而翻滚跳跃,时而追逐嬉戏。只要一有异常的声音临近,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们便不约而同地潜入水底,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此处就是黄桥镇野屋村常宝生爷爷的特种养殖场。
常爷爷,老家住野屋村七组。虽年近六旬,却有着一副挺直的腰板,那浓密的眉宇间和坚毅的脸庞里无不渗透着执着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2001年为了更好地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他不惜远离安徽的妻儿,将远在南陵的特种养殖场搬回老家,投资60万元,继续他的特种养殖事业,主要经营观赏性幼龟。当年5月筹建,11月投产,第二年开始收益。在他的养殖场中,现有种龟1700只。其中安徽、湖北原生野龟700只,巴西龟1000只,七年中共产幼龟10万只,目前年产已达3、4万只,主要销往广州、深圳、武汉等地,固定资产投资已基本收回。
因为搞特种养殖,常爷爷富起来了,各气也大了。但在他的内心从没有忘记,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他走上了富裕之路;是家乡的水土造就了他闯荡市场、自主创业的勇气和胆略。正因为如此,他对现在仍然贫困的乡亲们总要给予接济和关心,7年中先后慷慨解囊近2万元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二组韩宏林近四年内一家三人去世,紧接着老二又生重病,完全陷入了绝境,常爷爷支持1500元;八组袁俊生体力小,妻子是智障人,哪里有钱供儿子上大学?常爷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捧出1000元。只要一提起常爷爷,当地的领导都说他是个能人,而乡亲们则异口同声,说他是一个好人。三年前,常爷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提出了心中的疑问:“常爷爷,您为什么要选择养乌龟呢?”常爷爷不假思索地说:“开始是被逼出来的,走投无路只好闯出一条生路;而后来则是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摸索出来的。”一句不经意的提问,把常爷爷的思路拉回到三十年前,坎坷的创业之路不堪回首,说到动情处,不禁哽咽起来。
常爷爷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计划经济时代,他跟许多同龄人一样,过着很窘迫的生活,辛辛苦苦忙一年,挣不到百块钱。1976年,不甘寂寞的他千里迢迢去湖北汉川做砖头,一干就是四年。1980年的一天,当地大队的喇叭里头说,做生意不算投机倒把,于是想试一试。第一笔生意,到武汉卖虾子,卖不掉。他背着80斤的蒲包,四天跑了四县市。虾子虽卖掉了,却亏了100元。卖虾子不行就卖鱼,好不容易积攒了1000元。谁知夜宿旅店,被人偷得精光,只剩下7元5角。这真是山穷水尽啊,一气之下走了7个小时的山路投宿到朋友处,欠了100元甲鱼闯荡广州市场。慢慢地由甲鱼而乌龟,一个星期一个来回。在挤沙丁鱼般的列车上,一站就是30多个小时,连腰也弯不过来。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汗水味、鱼臭味混为一体,个中滋味真是难以形容。过了几年时光,常爷爷的生意红红火火,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在安徽南陵有了幸福的家庭。但不久新的问题出现了,龟源没了着落。他不甘罢休,干脆在南陵的郊区租了一块方寸之地养起了乌龟,开始了他人生的又一次创业,走上了无悔的特种养殖之路,历经15个酷暑严冬,终于迈向了事业的顶峰。
这时,常爷爷的脸上露出了一个成功者的笑容。
天有不测风云。人世间的任何成功,总不可能一帆风顺。常爷爷将养殖场搬回老家后,同样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安徽的种龟到了江苏水土不服,2002年死亡75只,价值5万元。2004年,800只甲龟生病,赔了8万元。两项相加,直接、间接损失30万元。各地到处养龟鳖,市场销售行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只幼龟前几年可卖到10-15元,现在只剩下2-3元了,每年少赚15-20万元。对此,常爷爷却并不气馁。他说落潮总有涨潮时,再贵的东西,一多就便宜;便宜的东西不赚钱,生产得就少;生产的数量一少,价格就上涨,物稀为贵嘛。常爷爷表示,目前虽有困难,但路总是人走出来的。他一定要再干10年,在70岁之前争取更多的收益,创造更新的业绩。
再见了,亲爱的常爷爷。我们衷心地祝愿您的特种养殖事业更加辉煌,您的人生之路更加宽广。 (指导老师:仲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