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灵魂无以成人——读《择生与择死》有感
实验学校高一(1)班 安雨潇
不管一个人是生是死,只要他的精神永不消逝,那么他的人生就是丰富多彩的。
生与死,自古以来便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择死者嘲笑择生者的不义,择生者却鄙夷择死者的固执。在这两种思想碰撞得愈加激烈时,一个名叫“视死如归”的词杀了出来。很快,它便为世人所熟知、认同,并注定了多数择生者臭名远扬的道路。
司马迁却是个例外,相反地,他和他的著作《史记》却是流芳百世,还被鲁迅先生称赞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嗯,太史公挺幸运的。”这是我最初的想法。然而后来我发现,其实所有择死者都是择生者,或者说,是择精神之生者。司马迁的择生,亦是为了精神的永生。
宫刑,不仅能摧毁人的身体,更能毁灭人的精神,所以很多人宁可死,也不愿受此之辱。但司马迁认为,身为史官,就应尽自己的义务,所以他视当时还未完成的《史记》如生命,不惜为它受尽屈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报任安书》中的一句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远大的志向。如果当年他选择了赴死,他也不过是因李陵之事处死的一个如蝼蚁般渺小的史官,也不会有《史记》这部惊世之作。
而当灭顶之灾降临到屈原头上时,他却选择了死。他是一个诗人,亦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国家,便是他心中日日念想的东西。国破家亡,自己活着又有什么意义?有些人说,屈原投江是因为不受楚王重用。我一直不同意这个说法,从他被贬到投江,中间有那么长的一段时间,屈原只是高唱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抒发自己的愤懑,却也未曾想过自杀,这足以说明他心中还有对祖国的牵挂。
这样看来,倒是可以找出二人的共同点了。他们或生或死,却都有着一份信念。而这份信念的存亡,也关系着他们的生死。
人死不能复生,但精神可以长存。无论为志求生的司马迁,还是以死明志的屈原,他们都用自身证明了:灵魂比肉体更为重要。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他的人生,就如同过往烟云一般,走过即散,毫无意义。 不管一个人是生是死,只要他的精神永不消逝,那么他的人生就是丰富多彩的。试问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个英雄是没有信念与目标的?
To be or not to be, is not a question.
高中1年级 - 读后感字数:840 投稿日期:2015-4-3 23:22:00
推荐3星:[BOSSA]2015-4-3 23: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