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
高三 无名氏
没有所谓精彩语句,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精彩
鲁迅有过一句冷峻的话语:家既是我们的生处,也是我们的死所。此话的原意,毋需深究。换种意义来说却是对家的最佳注解:无论我们漂泊到何处,家永远是我们的归宿。
中国是世界上家庭观念最浓厚的国家,中国百姓的人生轨迹往往在其出生之前就已经确定:挣钱,买房,结婚生子,继续挣钱养家,养老。其一生都在为建造自己的物质家园而劳碌,甚至在劳碌完大半辈子之后,还要在自己一手缔造的物质家园里颐养天年。
于是乎,中国便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家园文化”:形容太平盛世要说黎民“安居乐业”,最高的快乐是“天伦之乐”,老百姓之间祝福语也是“多子多福”“阖家欢乐”……皆与家撇不清关系。
然而这样的人生,用培根的话说,是“劳碌终日,但求无过,而无力制成上品”,忙碌的物质家园建设,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荒芜。自古以来,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是极少的。直至今日,人们的思想依旧贫乏:理性的声音被狂热口号淹没,一两个群体事件便使得民意一下子被撩拨玩弄。
这固然不能怪罪于他们,这是他们的社会阶级地位使然。然而,在这种惯常的物质家园的建设开外,我们还有另外一种家园建设:那便是精神家园的建设。
精神家园,说的直白些便是精神的皈依。在中国文化里,儒家一直是主流的思想,即使是道教、佛教,在长期的演变中也渐渐褪去其原始宗教色彩而转入对现世人生的思考,进而有了人生的目标与追求,这追求便是“道”。
这里说的“道”并非仅指道家,它泛指人们生活的追求。尽管我们常说物质与精神不可分割,但有了精神却可以不再受物质生活所累:孔子厄于陈蔡却仍充满热情给学生讲课,周游列国历尽艰险却“知其不可而为之”;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苏东坡屡次被贬却仍然豁达乐观……这些人,用钱钟书的话来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支撑着他们直面苦难,使他们在“不快乐”的境遇下“仍能乐观”的便是他们孜孜以求的“道”,他们在不快乐的物质家园开外,还建立了一个精神家园。
而这些人,都一一在历史书上留下了他们的美名。
至于我自己,对于这些先贤们自然是“高山仰止”,然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希望效仿他们,建立精神的家园。因为帕斯卡尔说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作为一个社会人,我是有必要追求更高贵的人生价值,并为之作准备的!
高中3年级 - 散文字数:912 投稿日期:2014-9-27 11:46:00
推荐3星:[BINI]2014-9-27 12: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