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2年级 - 议论文 阅读指导

人生之路书为伴

严敏郡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
  书给我们带来了遐想和乐趣,书给我们带来了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一本本好书,陪我走过春夏秋冬,伴我感受人间的种种。
  “仅是作为一个享受者就能跻身智者之列,该是怎样的幸福!”
  茨威格如此讥讽司汤达,但是这世间,没有人不怀有这样的奢望! 
  司汤达有一个糟糕的缺点,是记忆力极差。因此铅笔他从不离手。他不停地记,书本的边缝上,散落的纸片上,信上,尤其是他的日记中。他怕忘记重要的经历,因而他总是立刻用文字固定下每一次情感的骚动,每一个事件。 
  人们常有这种印象,他把笔拿在手中才开始思考。我们最终将六十或七十卷用所有想得到的文学、书信和等形式记录的自我描述,归功于这种神经质的书写欲。其实不是一种虚荣的或裸露的表白欲,而是那种自私的忧虑,害怕在他不密封的记忆中,使哪怕一滴那种永不会重新得到的本质司汤达渗透出去,那么完美地为我们保存了司汤达的传记。
  从儿时起,我极爱宽容,因为痴迷清丽的句子:“被踏碎的花儿,仍将芬芳沾上鞋履,这,就是宽容。”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这是一位哲人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我想我能理解海洋的永恒,我铭记着海洋的宽容。霎那间我似乎肯定自己理解了宽容——用爱来回报他人的怨恨,便是宽容了。霎那间我似乎觉悟到宽容只是一个单纯的理想。然而,当我读了《宽容》后,我才发现,房龙先生似乎对“宽容”别有一番见解。
  《宽容》的意义已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 房龙在书中要说的道理很简单,可以引用他自己的一段话来说明:“大凡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他们可以诚实地相信自己正确,却又从不能使自己的怀疑转化为坚固绝对的信念。”房龙给出的解决是怀疑,对任何的观念、理论、思维方式都要用怀疑来冲淡它繁殖、复制、独裁的本性,就连自己都要怀疑。怀疑一切,用怀疑给一切以改善发展的余地。痛恨功利的房龙却用功利观来解释叙述历史,勿宁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因为那最初的纯洁高尚很可能在本质上是虚假的,是违反人类天性的。今天看来,“宽容”这个话题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宗教本身,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诸如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等等。
  在面临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家内部的改革、对外的开放必不可少,一个个旧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一批新兴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宽容。将之扩大到生活和学习中,就是要树立竞争的对象,对别人的前进总抱以不认输、不甘落后的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赶超别人,这也就是不予以宽容。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竞争是平等、公平的,这里的不宽容不仅体现在对强者的不屈服,还表现为对自己的不满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说来,发展就要有对人对己不宽容、不松懈的态度,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
  思想的束缚、战争的暴虐、种族的歧视等等,都在呼唤宽容,我们渴望那和平安详的日子,但我们同样要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负责,必要的时候决不能“宽容”地得过且过,将宽容发展成为漠不关心,那恐怕才是最大的灾难!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宽容会让你平和安详,而发展中的不宽容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二者都需要存在。
  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德,宽容是人与人之间必不可少的,宽容是相互的。
  宽容别人,也等于宽容自己。在我们受到别人攻击或伤害时,不妨拿起《宽容》这一本书,学习故事中的主人公们,让他们的品质去感化我们的心。
  《宽容》这本书的每一个精彩故事,都让我深受体会,意犹未尽。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品出书中真正的魅力所在。它带给我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追求高素质的理性,还填补了我时间与心灵上的空虚,使我的生活过的更加充实。《宽容》这本书,正是我与“宽容”之间架起的一条坚固的桥梁。它影响着我的一生,指引着我的前进。
  今天这样一个崇尚消费的时代,很多作家像影星一样时常保持在媒体的出镜率:炒作自己的新书,解释自己的文学观,攻击与己见不合者,随时准备对准镜头……只有极少数作家几乎不在媒体露面,甚至也很少在公众场合发言,读者接触他的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他所发表的文字。他们的文字是从内心最隐蔽最静默处流淌出来的,带着心灵的呼啸,带着血液的温度,带着挣扎的印痕,没有矫情,没有化妆。他们既不把自己放在舞台上当道具,也不做鲁迅笔下那些麻木的看客。我敬重后者。 
  筱敏就是这样的作家。读过筱敏的散文集《阳光碎片》和《成人礼》,猜测感知筱敏的性情。筱敏给我的印象与她的文字很吻合,智慧的大额头、洁白的牙齿、安静内敛、柔中带刚的个性。
  筱敏的文本更重视思想和意味。筱敏思考的是公众领域的大命题,她无暇光顾那些微细的小情趣,她的目光聚焦在人类共同的苦难上。她思考的核心是自由和个人——这正是现代革命奠定起来的精神原则。
  筱敏的内心洋溢着无与伦比的激情,不断地靠近自由与真理。筱敏坦然地认为,一个作家关注的中心来自切身的生活体验。不管是民主还是自由,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身上才是切实的。在我国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间,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是没有个人空间可言的,尤其是对热血沸腾的年青人。个人空间逼仄,心灵透不过气,人就难免要变得苟且偷生,随波逐流,而这正是筱敏所不能容忍的。她要用自己的笔将那些被遮蔽的事实揭示出来。
  喜欢筱敏这种锐利的清醒的理性,更喜欢她绵密深渗的感性。
  无论写作潮流如何变迁,筱敏就这样执着地创作了二十多年,她与新时期以来名目繁多的思潮没有任何关系,她坚守自己的边缘性、个人性。筱敏单独地站立成一株向上的树,她独自挺立,独自仰望苍穹,她并不觉得寂寞,恒定状态的孤独当然与生俱来。筱敏说:茫然、惶惑的时候,一阵阵的孤独感袭来,但挺一挺,人生也就过来了。就这样慢慢地在细琐的枝桠中厘清人生道路,慢慢地在思想的藤蔓中寻找摸索,慢慢就知道自己一生到底想要什么。想清楚这个问题人生就吃了定心丸,其他一切无由的纠葛也就水落石出。
  筱敏从不为自己开脱,无论是在文字还是语言中,对误读、误解,她默默承受。到了知天命的年龄,筱敏清醒而沉着,她已经不需要外界的任何回报,不只不受物质的奴役,也不再受名誉的蛊惑,甚至对于发表对于作品的数量也并不看重。她倚重的是自己独立的思考,她倚重的是自己艰难的成长,她倚重的是自己最终的坚持。
  我期待她的新作早日与读者见面,我相信这会成为她新的成年礼。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言天下皆慕圣贤。圣贤之人,翻遍古今,仅仅是寥寥数人而已。正所谓,人无完人。圣人如此,书本亦是如此。一本书即使再好也是有所缺陷的。不如以书为伴,让书作为你的挚友,常伴左右。
  • 高中2年级 - 议论文
  • 字数:2754 投稿日期:2014-2-12 20:25:00

  • 推荐3星:[乐之海]2014-2-12 21: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