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3年级 - 杂文 阅读指导

末世挽歌的跌宕与苍凉

宝鼎茶绿琴棋罢,翰墨陈迹指犹凉。 公子扶苏

影评的练习之作。《末代皇帝》。首登空间。
           末世挽歌的跌宕与苍凉
——————《末代皇帝》影评
电影是在弥散着东方韵泽的配乐中开场的。像富有质感的缎子帘幕缓缓拉开,落日时分的紫禁城在镜头中表现出巨大的宁静。这是一个古老帝国的黄昏,寂静的外表之下,一切都在无可逆转的衰败凋零,仿佛美人的迟暮,兰草枯萎,芷若黯淡。
配乐加深了这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意味。它踏着有条不紊的错落的节奏,似在向我们娓娓道来紫禁城铺天盖地的矜贵,太妃们翠绿或豆蔻红的长指甲,流光四溢的旗装,梳妆时淡漠的眼神。如此的精致,细腻,秩序井然,就如同旧式的檀木柜子,腔调中透露出老去的优雅与气派——这,是外国导演眼中的,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古国。
影片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大量运用闪回进行双线叙述,将爱新觉罗·溥仪的过去与现在剪辑在一起,从而赋予了影片广袤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它的叙事节奏似行书的恣睢潇洒,奇峰突起,又从容不迫,章法严谨。溥仪的一生得以于光影交错中徐徐展现。可见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功底之深厚,他好似一位绝顶的武林高手,用剑干净绝不拖沓,胸中自是有一番丘壑。
爱新觉罗·溥仪的传奇一生从那个金碧辉煌的皇位开始。年幼的他在母亲的泪眼里离开了她的怀抱,被送往紫荆深宫。此时的画面偏阴晦,与慈禧和她身边的女人共同营造出森严诡异的气氛,那些女人个个面无表情,立在半明半暗的光线里,简直能让人嗅见她们身上的一股腐朽的气息。
这般恐怖压抑的氛围没有随着慈禧的死亡而消散,反而在溥仪的生命里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朱红的墙壁囚禁着无数人的青春,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在末路之时回光返照似地格外强硬,勒紧了溥仪的脖子。登基之日大臣三叩九拜,小小的溥仪唯念着那只蟋蟀。蟋蟀,象征着孩童的天真,然而他既身为帝王,这种天真必是要遭到摧残的。影片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压抑之下的人性。记得溥仪的嬷嬷被一顶轿子送走时,溥仪拼命地追出去,镜头里是空旷的紫禁城,洁白的场地上只有他踉跄地奔跑着。“皇帝是个孤独的孩子。”溥仪声嘶力竭地捶打着紫禁城的大门,他想摔破套在脖子上的枷锁,可挣扎只是徒劳。这高高的城墙拥有历尽千年所筑就的深固地基,不是他一人便能打败得了的。这种压迫造成了人性的扭曲,所以影片中一直萦绕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息。俄狄浦斯情结、双性恋、潜意识,以及带有性暗示的场面。
溥仪是个有矛盾的人。一方面,他极度厌恶宫廷生活,追求新生活。他之所以对自己的婚事表现得尤为草率,是因为他心里对这种生活有抵触:那些照片上的女子太乏味了,不过是和太妃们一个样子,挑一个应付了事罢。他喜欢的是会说英文法文多国语言的新式妻子,他的这个择偶标准,体现了他对新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而在追求新生活的同时,他依旧不死心地做着皇帝梦。作为一个皇帝,生活确实无聊。可谁敢否认,溥仪不依赖这种生活?皇帝的身份,到底曾给他带来了欢乐。对他来说,失掉了皇帝的身份,就相当于剥夺了他的一切,他不过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而已。
尊龙很好地演绎出了溥仪。每一个阶段的溥仪,他都能够演出不同的感觉,与人物当时的处境心境相符合。至于婉容的扮演者,陈冲,她演出了一个具有西方美的东方女子。可能因为导演是法国人吧,所以带着一种《巴黎最后的探戈》的香艳。
《末代皇帝》通过溥仪这一具有传奇性的人物,再现了中国近现代的风云历史。影片的最后,溥仪买了故宫的门票,来到他曾生活过的地方,宝座依然金碧辉煌,他走上去,从里面取出自己所藏的装蟋蟀的木筒,拿给戴红领巾的小孩子看。小孩捧着木筒,偏头摆玩,可当他再回首时,哪里还有什么溥仪,眼前只有孤零零的宝座和两根朱红的柱子,大殿里除他之外,再无旁人。
故事就此戛然而止。这个结局戏剧而充满余韵,着实巧妙,将影片的主题又推深了一层,真真令观众感叹不已。
对观众来说,那段历史跌宕起伏,惊心动魄,而对真正置身其间的人来说,他们体会到的,是百转千回悲喜交加的苍凉。影片将个中滋味融化在历史的大气魄中,跌宕的更加跌宕,苍凉的愈显苍凉。它犹如一阕末世挽歌,唱尽了浮金碎裂时的绚烂辉煌,唱尽了斑斓古锦上的深邃凄哀。爱恨辛酸都被导演一笔封进酒坛,酝酿出岁月的绵绵酒香。
1988年,《末代皇帝》以其极高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一举摘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桂冠,并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等八项大奖收入囊中。
在此向经典致敬。

  • 初中3年级 - 杂文
  • 字数:1738 投稿日期:2015-4-19 16:10:00

  • 推荐3星:[花之语茶靡]2015-4-19 16: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