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报这东西,大约是“五四”时候兴起的。因其制排方便,在学校等处宣传又尤为便利,因此到今天,学校、机关、厂矿等处无不板报林立,而出黑板报,则成为各宣传部门必不可少的例行公事了。
我字不漂亮,也不太会画画、写美术字,然而从小学到高中,却一直有幸插手大小板报——却也无非是擦擦黑板,弹弹粉笔线,排列一下版面,提供一些资料之类的事罢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出黑板报次数的增多,一个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黑板报,到底还有多大的意义?
我以为,黑板报,至少在我们的校园里,就此可以停止了。姑且不论其它林林总总的因素,就黑板报本身的缺陷而言,它已经可以退出历史舞台。
黑板报信息容量小,这是众所周知的。自然,对于宣传委员交差而言,这再好不过了——倘使板报与报纸一般丰富,恐怕宣传委员们不至于“死而后已”,也得“鞠躬尽瘁”了罢。平心而论,一块与课室讲台黑板等大的板报,究竟能容纳多少字?即使全部塞满文字,也决不超过一千字罢!于是乎文字材料上,不是被删减得支离破碎,失其旨要,就是遴选那些灵活方便却空洞的名言语录。更何况,在板报评比这个宏伟远大的最终目标的指引下,看起来顺眼才是最重要的,而无论再公正的学生会的干部也决不至于愚蠢到喜欢满黑板干巴巴的文字的地步——换句话说,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地步,自然是要挨骂的,全校的宣传委员都会强烈抗议为什么自己的辛勤劳动还不如一板令人头晕的文字。
黑板报制作起来费事,用一个专业点的词来说,叫做人力成本太高。在一开始说它“制排方便”,是较专业的报纸而言,但专业的报纸有多少工作人员专司其职去办报?基层机关的宣传部门的黑板报,那也是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的。而在学校,黑板报只能靠少数几个宣传委员大公无私地牺牲自己的时间,通常一幅普通的板报前后要花几天甚至一个星期。因此相对比较,黑板报实在是制作成本太高。
成本太高,倒也罢了,谁叫他们是宣传委员呢。可是耗费了宣传委员们宝贵时间的黑板报,究竟又能起多大作用呢?诚然,黑板报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在文化素质不是很高、信息来源比较闭塞的人群中,是有一定功用的。譬如乡下的老农,总不能让他们也一天读几十版报纸,上几十个网站吧?于是,经过认真筛选并经常更新的板报,对社会大众倒也不无裨益。话说回来,在我们校园当中,板报的读者理论上应当是高中学生,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师领导们。这话倒不错,然而诸位有没有想过,作为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加之最近很多学校都在加快信息化建设,报纸、电视、因特网这些已经成为理论上板报读者的家常便饭。黑板报那一点可怜的信息,比起诸位每人每天所看的书报杂志电视网页,简直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无怪乎板报只能被来来往往的人群匆匆一瞥,等到风吹日晒褪色干净之后再被后来的宣传委员们擦掉、替换。
最好的板报,也不过是报纸副刊的一角,学校里用以装饰并以此作为“精神文明”“文化窗口”的资本罢了,而似乎没有了板报,“校将不校”,“国将不国”了?
没有黑板报的学校,照样是学校——如果原先是优秀的学校,则照样是优秀的学校。在我们的校园里,黑板报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这已经是一种明摆着的事实了。不知是一种思维定势,还是喜欢浮华的虚荣使然,黑板报还是照样出下去,老调子照样唱下去,那是因为领导布置任务;领导和领导的领导坐在办公室里喝着茶看着报纸(不是黑板报),认为黑板报还是有用的,所以叫领导去布置这样的任务。无怪乎黑板报可以长命百岁呢……
够了!教育官员们天天叫着“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之类的辞令,却对黑板报这样明显的过时的东西熟视无睹,自欺欺人地“维护”着这个“文明”那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