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 杂文 阅读指导

简论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

ゞ☆风会吹走╮陌生人的草帽ヾ 紫陌儿

随意写出自己的观点,欢迎交流。
   中国古典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对于我来讲,虽然从小就接触古代诗词散文、小说等,但在这领域,我看到的仍然是冰山一角。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完全处于自觉阶段。在我的意识形态中,中国古典文化是一个模糊的大框架。可以说,从前的我对于古典文化,只是一味地背诵、抄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让我更深一步地了解了古典诗词,从而引发了我更深一步了解古典文化的兴趣。也是因此,我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进入自发阶段。
  
  对于中国人来讲,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岁孩童,能背出几首古诗词是再轻松不过的事了,我对古诗词最初的接触与学习就源自我的奶奶。我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这一阶段,对古诗词朦胧的接触和认识。当然,也有很多人在此基础上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停地学习下去。但是这里的“学习”,不能等同于今天我所认识到的“学习”。在应试教育的大前提下,很多人对于古典文化的学习都是被动的,可以说,应试教育下的古典文化可以等同于简单的文言知识和技巧,学习的内容也是非常固定的。例如,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无外乎背诵、默写、翻译和鉴赏。在这种模式中,唯有鉴赏这项可以体现出个人的见解。但是,由于长年的试卷考试,标准答案早已代替个人见解。长此以往,我们学到的古典文化仿佛是一块无法消化的石头,但这块石头似乎也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对于应试教育来讲,学习古典文化的理由就是更好地服务于应试教育。
  
  认识到这个问题我经历了很长时间,虽然在此期间,我大量阅读了古代散文、小品文、小说等,但对它们还是处于一种自觉认识的阶段,并没有意识到深层次的古典文化的精髓所在,甚至对于自己所了解得有些过分的自信。也是由于自己的过分自信,让我结识了一位在古典文化,尤其是古诗词方面相当有见解的人,也由此开启了我重新认识中国古典文化的大门。
  
  我之所以愿意了解、学习古典文化,是因为对古诗词的喜爱。在此,就拿宋词来讲。小学阶段,我背诵了大量的诗词;初高中阶段在原有的基础上,我继续背诵,甚至写词。在这一时期,我写的“词”,其实都不能称之为“词”。从专业角度来讲,那时候,对于词牌、词谱、格律等方面的知识我是毫无意识的。因此,那些凭感觉写出来的东西最多称得上是稍具古风的随笔。可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些,直到遇到这方面的启蒙老师,才颠覆了我曾经关于宋词的看法。从那之后,我就三岁孩童般,重新学习唐诗宋词。
  
  我讲这段经历,是因为在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中,我看到许多年轻人自诩“笔下墨宝”,殊不知连皮毛都称不上。在越来越深入的学习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但不得不说,当下,对于古典文化的学习,年轻一代人是相当迷茫的。
  
  不久之前,余光中老先生来我校讲座,余老就是从古典文化开始讲起的,我记得,当时有位同学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如何使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更好地结合?说实话,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我想,我们应该可以发现一个很普遍的规律,老一辈的文学巨匠无一不是精通中国古典文化,并能够将古典文化很自然的运用到创作、生活乃至人生中,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余老在现代诗坛是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在他的现代诗中,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诗句的字里行间都氤氲着淡淡的古典气息。现代与古典完美融合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就我个人而言,对于古典文化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着迷茫感。那天,我也问了余老一个一直困惑我的问题:在对古诗词,尤其是宋词的学习中,我们是不是一切都要承袭古韵、古谱,严格按照格律来写?我们可不可以另创新的词谱?余老的回答我记忆犹新,他说“古韵、古谱自然是要学习的,格律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东西都必须学得透彻精深,在此基础上,当你的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时,你完全可以顺应时代的潮流,另创新谱。毕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流传下来的古谱,也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变化”。余老的观点对我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不仅在诗词方面,对于整个中国古典文化,我们都应该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去学习。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在古典文化学习上的同伴和知己,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同龄人中愿意去学习、研究古典文化的人少之又少。对于这个问题,我是很费解的。面对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化书籍,年轻一代人似乎无动于衷。那些从历史中走出的古典文化就这样被我们所遗忘,逐渐尘封。我不得不担忧中国古典文化的未来。近年来,那些享誉盛名的国学大师一个个驾鹤西去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能够尽快激发年轻人对古典文化的兴趣,迟早会引发一场文化危机,这将是一个民族无法挽救的精神损失。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而传承千年的文化精髓却日益枯萎。这是我所看到的,也是我所害怕的。
  
  当然,看到问题的同时,我自然而然地分析了原因。其一:应试教育下枯燥无味的文言知识让人对古典文化丧失了兴趣。这一方面,前边已做过详细的分析,在此就不多讲了。其二:时下年轻人面临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在此之下,快餐文化变成了最好的选择。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开始面临升学压力,很多原本存在的兴趣在这种压力下逐渐消磨殆尽,取而代之的便是快餐文化。快餐文化凭借其清新、唯美、散漫的风格迅速进入人们的精神领域,情感世界,迎合了年轻人的口味。而这些优势,正是古典文化所不具备的。其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年轻一代人深受外国文化的影响,很多年轻人更加认同西方、日韩的文化倾向,“崇洋媚外”的程度空前之盛。这是另一个让我难以理解的原因。从小标榜“爱国主义”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竟然理所当然地抛弃了老祖宗的文化,但是对于中国古典文化,我们不能用怀疑假冒伪劣产品的眼光去质疑它,它历经千年历史的洗涤,留给我们的一定是最好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仍然能够发生“国学危机”这样的事情,怎能不使人大吃一惊呢?
  
  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从自觉到自发阶段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到了更好地学习、研究古典文化的方法。当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我也相信,在未来,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化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多。
  • 大学 - 杂文
  • 字数:2453 投稿日期:2014-2-21 1:48:00

  • 推荐3星:[林之凤]2014-2-21 7: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