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的爱与漂泊
轻烟若飞
但值得庆幸的是,她还留下了一部《呼兰河传》,留下了她病痛中对故乡最美好的回忆。读者走进了她的童年深处,听到老祖父教她念的诗,看到了有些寂寥的呼兰河和她记忆中闪光的后园,然后为她泪流满面。
看过《呼兰河传》的人可能会对书中所描写的那个有些封闭,又有些寂寥的小城有一点印象。 的确,说到女作家萧红,不得不提到她的童年。 萧红出去于黑龙江呼兰河县的一个地主家庭,这并没有带给她幸福的生活,生母自小病故,继母并不喜欢她,再加上有一个思想保守,专制顽固的父亲,这一切也造就了她寂的寂寞,只有慈祥犹有童心的祖父才是唯一爱她的人。 幼年萧红的学业生涯并不十分顺利,在她读完女子高中时,祖父去世了,没人保护的她被封建的父亲退学,并订下一门亲事。 这年夏天,年仅19岁的萧红为反抗父亲的包办婚事,离家出走,这一出走便再也没回过家,也是这次出走,开始了她的漂泊生涯。 1932年,漂泊至北京的萧红又回到哈尔滨,贫困交加,欠了旅馆一大笔钱,走投无路的她向报社投稿,由此结识了当时的报社编辑萧军,萧军对苦难的她充满了同情,并帮助她在暴风雨之夜逃出旅馆。 两个人开始了贫困却相依为命的生活:租不起五角钱一天的铺盖,买不起五分钱一个的“列巴圈”;一个的鞋带断成了四截,另一个就把自己的鞋带分成两段,两个人束着;摄氏零下30度的严寒里,两个人穿着夏天的鞋子,饥肠辘辘地在雪地上奔走谋生…… 生活虽然艰难,但跟着萧军,萧红结识了不少进步文人,也参加过抗日宣传活动,于是,在读书时期就深受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影响的萧红开始了她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生涯。 1934年,时局变得动荡,两人辗转逃亡到青岛,在这里,萧红完成了她的首部长篇小说《生死场》手稿。同年,两人又来到上海,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生死场》这样一部描写了旧社会封建悲剧与战争的著作冲破了禁令得以出版,这本书让萧红名扬文坛,而萧红这个名字也正式作为笔名为人们熟知。 在上海的两年,萧红写出了许多作品,但这已经是她生命中最后一段安宁的日子了。 由于与萧军个性不合,萧红离开了上海,等她回来没多,著名的“八一三”事件发生了,日军入侵上海,两人又因为去留问题争执,最终,相依为命一起生活了六年的萧红和萧军分手了。 从那时留下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得知,萧红对萧军是有怨的,可归根结底,这怨也是因为爱。 1940年,萧红与作家端木蕻良结婚,两人在动荡的时局中辗转逃亡至香港。 此时萧红已患上了当时难以治愈的肺结核,但在医院的这一年,她依然笔耕不止,在病痛中完成了这部《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正值萧红病重之际,在颠沛流离中,萧红永远离开了人世。 她的遗言是写在纸上的: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别,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这是最后的告别,也给她半生的漂泊与绝望的爱划下了一个不完美的句号。 但值得庆幸的是,她还留下了一部《呼兰河传》,留下了她病痛中对故乡最美好的回忆。读者走进了她的童年深处,听到老祖父教她念的诗,看到了有些寂寥的呼兰河和她记忆中闪光的后园,然后为她泪流满面。
[本文有部分内容借鉴于网上资料]
大学 - 杂文字数:1190 投稿日期:2015-5-6 9:32:00
推荐3星:[ALEXEA]2015-5-6 11: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