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经验谈 阅读指导

“得心应手”学作文教学笔录(1)

萤火联盟 萤火一个虫

基于中国的传统理论,人是“用心”思考。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从西方医学进入以来,人们也已经习惯认为“脑思考……
  “得心应手”学作文教学笔录
  一、“心学”基础
  首先在小黑板上写了三个词语:五觉动心,心脑相通,得心应手。
  这三个词语,除了“得心应手”之外,其他两个都是我生造出来的。就是得心应手,也并不是大家所熟知的日常意。我们这里想突出的一个意思,也就是三个词语中都有一个字,“心”。
  理论讲解,从“心”开始。
  基于中国的传统理论,人是“用心”思考。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从西方医学进入以来,人们也已经习惯认为“脑思考”,认为心脏只是负责循环系统,只提供动力,并不具备思维功能。而中医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相关的调整。认为“心”并不只是指实体的“心脏”部位,而是指人体内主管思维、情绪的一个核心系统。也就是说,中国的心,也就包括了西医中提到的脑。
  但在我认为,心思维与脑思维还是应有所区别:心思维大约指得是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往往是具象化带有情感因素。脑思维属于逻辑思维,尽可能的避免情绪干扰。
  西方伟人丘吉尔有一句名言:人在三十岁之前,想事情不能不用心;人在三十岁之后,想事情不能不用脑。他的话,很明显把心思维与脑思维分得清楚。是在说,人在年轻的时候,想事情就应当多些激情,才容易激发一些创造力;人在成熟之后,往往更需要一种客观冷静的逻辑思维,以便总结规律,避免冲动。
  关于心脑思维的区别,我也请教过一些中医,得到了支持意见。这里,我也更注意人们生活中的一些日常体验,比如,我们平时遇到高兴的事情,往往会觉得心旷神怡,心花怒放。悲伤了,往往就是忧心忡忡,伤心欲绝。我们中国语言中,所以含有“心”字的词语,都包括了这种心思维的状态。所有含有“心”部首偏旁的字,也都包含了这种思维模式。所以引入这种“心思维”的说法,极便于人们的理解,便于与自己的日常体验结合起来,有利于我们下面的学习。
  按现在医学,认为主管形象思维的不是“心”而是“右脑”。而在日常生活体验中,我们很难感觉到左右脑的区别。大家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到了情节激动的部分,我们能感觉出是左脑不动,而右脑在动吗?而往往是觉得“心情激动”起来。我在讲解这个概念的时候,突然停了讲解,用手“啪”地拍击了桌子,让现场的同学感知,“刚才,那‘啪’地一声。是让我们哪里受到惊动了呢?”
  学生很快的说出是让我“心惊”。有的同学还用手捂着胸口的部位,不停的说:“哎呀,吓了我一大跳!”“我的心现在还在‘砰砰砰’跳不停……”。
  关于“心思维”与“脑思维”的区别于联系,两者的界定,也许需要更进一步,更为严谨的研讨与辨识。但,在这里,我认为“心思维”概念的确立,可以便于解释许多语文教学的问题。我们可以说语文写作,就是训练“心思维方式”的“心学”,而不是“脑学”。这一点,很重要,也很实用。
  二、五觉动心
  我对学生讲,我们看到所有的成功的文学作品,无一例外是让人“动心”了。我们学习写作的目的也只是在于“动心”二字。想要别人动心,首先自己要心动。心,如何会动?人们感知世界的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五种,这于人体的感觉器官有关系。“我们可以以眉目为起点,往两边画开,在脸部写一个‘丁’字……”从眉心到两边眼睛到到耳朵,是一横。从眉心到鼻子到嘴巴是一竖。那么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再加上全身各处都有感触的“触觉”。我们感知外部世界,也只是通过这五种感觉。所有外界特征变化,也只有通过这五种感觉才能让我们“惊动”起来。所以,我们说,“五觉动心”是我们这次学习作文以及语文的一个关键性起点。
  我们必有知道,世界万事万物,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是不是所有的感觉到的信息都有价值呢?当然不是。只有让我们“心动”的,才是最有价值的,才是可以成文,又让别人心动的东西。所以“五觉动心”也更是我们学习语文、作文的一个基础性的标准,和目标性的要求所在。
  • 其他 - 经验谈
  • 字数:1526 投稿日期:2013-8-9 9:00:00

  • 推荐3星:[瞳念杨依]2013-8-9 9:4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