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弱小女孩,七岁时就几乎包揽了家里全部的家务活。打煤球,担水,做一日三餐,洗全家衣物,十一岁时就开始利用节假日做生意,靠赚取的微薄收入贴补家用,同时供自己上学……这在我们现在很多孩子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它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发生在我们淮南大通居仁村一个叫王兆华的女孩身上。
2007年9月,王兆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闻此喜讯,我们淮师附小金太阳电视台的小记者非常高兴。一个秋雨淅沥、凉意盎然的早晨,小记者们专程前往淮南八中采访了王兆华同学。
我们一行人来到淮南八中的时候,王兆华正在上课。她坐在前排,聚精会神地盯着老师和黑板,认真地做着笔记,她显然没有察觉到我们的到来。为了不打搅她,我们决定先去采访他的班主任老师。
从王兆华的班主任余老师那里,我们对王兆华家庭的贫困、生活的艰辛及学习的勤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还得知:2006年暑期,王兆华以优秀的成绩从居仁中学毕业,几所省内知名中专学校和中学准备特招录取她。街坊邻居、老师同学都为他感到高兴,纷纷劝她珍惜好机会。大人们告诫她,高中三年,本科四年,七年后的情况难以预料呀!不如现在趁着国家、社会对你重视及早解决工作问题,以后照样可以继续深造,何必非得现在呢。但她执意拒绝了,她只淡淡地说自己想上淮南八中。其实,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八中离家最近,下肢瘫痪的77岁高龄的老父亲才是她拒绝背后真正的理由!才是她心中难以抛舍的牵挂呀!自己走了,老父亲怎么办呢?她绝不能为了自己的前途,把年迈的父亲放进养老院!绝不能!
清脆的铃声在耳畔响起,我们匆匆向教室走去,谁知,王兆华已经走进了教室旁边的画室,并且全身心投入到了那个只属于她的美丽的境界里。虽然不忍心,但出于无奈,同时也为了减少对其他同学的干扰,班主任把她喊了出来。眼前的王兆华应该是18岁的青年了,但看上去俨然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是营养不良还是过早地承载了生活的压力使然?也许兼而有之。18岁了,她把所有的节假日都留给了辛苦的小生意、烦琐的家务活和年迈的老父亲;18岁了,她不知道游戏聊天、逛街出游、时装名牌……但她的脸上没有丝毫苦难留下的阴影,只有甜甜的,甚至带着一丝稚气的,阳光般灿烂的微笑。
当小记者问她如何面对各种荣誉时,她率真地说:“我所做的,都是我应该做的,没有什么,我只是想让父亲过得好一些,我没想到会得到那么多荣誉。”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王兆华没有骄傲,没有陶醉,淡然处之,她一方面对社会各界的关爱表示感谢,另一方面她表示:自己现在已经高二了,很关键的一年,现在最想做的事是静下来好好学习,争取明年考个好成绩。如果明年考不好,怎么对得起那么多关心自己的人呢?她不想借用外界的力量,而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用行动和真情来回报社会的馈赠。
11;40,放学的铃声响起来了,我们看见王兆华背着书包匆匆走出了校门。她不敢耽误,她要上街买菜,要回家烧饭,要做家务,年迈孤独的老父亲在翘首以盼她回来呢。蒙蒙的秋雨依旧无声地下着,沁入肌肤的凉意侵袭着我们。王兆华的背影在那条通往菜市、通往家的路上越来越小……
半个小时后,王兆华拎着菜从菜市里走了出来,说是买菜,也就买了一把小青菜和几个青椒而已。我们尾随着王兆华来到了她在大通区老菜市街附近的家。这是一间甚至都不能称之为家的“家”,七八平方米的房子既要当卧室又要做厨房,拥挤、阴暗、简陋,一个木制的旧板床和一张已缺了个角的小方桌是屋内的主要陈设,同时也占去了房间面积的大半。南边紧邻这间屋子的是一间更为低矮狭小的房间,那是王兆华的卧室,卧室里除了一张小床、一个旧木箱和一些书籍外,似乎再无他物。而据说此前他们居住的被拆迁的房子条件还不如这里。
进了屋,放下书包,王兆华就手脚不停地干起活来,拖地、煮饭、择菜……她一边忙活,一边和老父亲聊着学校里的趣事儿,我们问她中午吃什么,她说稀饭、馒头——老父亲吃不动米饭,还有一个菜——青菜炒火腿肠。按说,近几年在社会各界的捐助下,他们的生活应该有所改变了,但王兆华——一个还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依然那么简朴,吃饭时丝毫不考虑自己,不凭自己喜恶,而是时时处处想着自己的老父亲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躺在床上的王兆华78岁高龄的老父亲,一个善良、慈祥、乐观的老人,一位为养活女儿而劳累过度下肢瘫痪的父亲。趁着王兆华出去洗菜的功夫,我们和老人聊了起来。从老父亲那里,我们知道了这个家庭背后更多辛酸的故事
1989年,当时60岁的王志全夫妻住在山东邹县,5月的一天,膝下无儿无女的夫妻俩从石墙公社医院收养了一个弃婴,王志全给她起名为王兆华。 小兆华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欢乐。老夫妻俩把爱都倾注到了她的身上,他们辛勤工作,省吃俭用,精心照料小兆华。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揪心的家庭变故改变了他们的平静生活。四个月后,王志全的老伴因病去世。不久,家里的房子也倒塌了。老伴走了,房子塌了,孩子还小。无奈,王志全带着只有 8个月大的小兆华离开山东来到淮南投奔亲戚。
一位老汉独自一人抚养个婴儿的艰辛可想而知。为养活小兆华,王志全买了一辆旧板车,每天到10公里以外的批发市场批青菜到街上卖。每天凌晨2点多,王志全便把睡得迷迷糊糊的小兆华抱起来,放在板车里拉着她去批发青菜。冬天北风凛冽,怕小兆华被寒风吹冻着,老人就用胶丝袋把兆华裹在里面。风里来雨里去,旧板车伴着小兆华一天天长大……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7岁起王兆华便几乎包揽了家里全部的家务活。爸爸要去卖菜,王兆华每天早晨必须起得很早,提前去菜场把中午的菜买好,好在中午放学尽快把饭烧好,给卖了一上午的菜的爸爸吃。有一次,切菜时把手指切掉一块肉,血流了很多,王兆华边哭边撕下口袋的布把伤口包扎起来,血把布浸得透湿了,家里没药,还得自己又找布把伤口重新包扎起来…… 因为个子太矮,每天煮饭炒菜,她只好搬一把小凳放在炉边,然后站在凳上干活。锅盖很重,她总是累得气喘吁吁的,还得时常把锅端下来添煤,烧一次饭就像跑了很远的路程。 常常的,她会被热锅烫着手,起了火泡,也就哭哭,然后继续干活。
担水的时候,人太小了,地面又湿又滑,常常摔跤,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但她从不愿告诉爸爸,怕他伤心。
冬天的时候,她的一双小手常常在洗衣的脚盆里泡得通红,生冻疮。衣服拧不干水,就湿湿地挂起来晒。而此时和她大小差不多的孩子都在院里奔跑嬉戏……
王志全挣钱很少,连吃饱饭有时都成问题,家里几乎不吃肉,什么菜便宜就买什么吃,就连馒头也得小兆华自己蒸。每年的交学费更是他们最害怕的事。
2000年暑假,年仅11岁的王兆华用爸爸5角、1块地向邻居们借来的20元钱,开始了卖小金鱼的生意。那个暑假小兆华被大阳晒掉一层皮,但赚了200多块钱,赚够了学费。
王志全告诉我们女儿的心很细,很孝顺。自从自己因下肢瘫痪,不得不卧病在床以后,生活的重担就全部压在了女儿的肩上,女儿既要给他治病,又要维持父女俩的生活,还要操持各种家务。现在自己的身体好转了,傍晚时,女儿天天都要推着自己出去转转。上高二的女儿,白天太忙,只有利用晚上学习。这几年,女儿早晨最迟不会超过5点半起床,晚上要11点以后才休息。从小到大,女儿的学习从不要父亲操心,上课时她总是认真听讲,晚上太累了,为防止上课犯困,她总是把铅笔削得尖尖的,困了就狠扎几下。她的成绩总是在班级前几名,上初一时就加入了共青团,初三时又被评为淮南市优秀学生干部。
这个弱小腼腆、不善言辞的女孩,她却用行动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她让我们真正知道了什么是生活的苦难,什么是面对苦难的坚强。在她心里,没有对生活辛酸和困苦的抱怨,有的只是对父亲深深的感恩之情,对社会深深的感恩之情。
有一次,父亲想吃甘蔗,但父亲没有牙,卖完小金鱼后,她会给父亲买一杯甘蔗水带回去。自己却没舍得喝上一口。甘蔗水花了2元钱,这个星期的生活费超支了,她只能从自己吃的饭中去克扣。
一年冬天,不知怎的特别冷,爸爸的床垫薄得可以说就是两层布,晚上小兆华听见爸爸冷得直翻身,为了给爸爸买床垫。她在礼拜六加班加点卖金鱼,中午连饭也没吃。买好床垫回家时,已经晚上7点多了,不知就里充满担心的爸爸打了女儿,自己却哭了,弄清原委后,父女俩抱头痛哭了好久好久……
尽管自己生活很苦,但王兆华很愿意付出。初中时班上有一同学父亲患重病,老师号召同学们捐款,王兆华第一个捐了5元钱,而对于当时的她来说,为这5元钱她要在市场上呆上近一个上午。
近年来,王兆华的事迹见诸报端之后,得到了社会的不少关注和帮助。每当她有了好吃好用的东西,她首先想到的也总是她的父亲、她的朋友,她的同学。
自从王兆华学会闷制酱豆后,每年秋天,她都会将自己亲手制作、亲自烹调的花生芝麻酱装进一个个瓶子,悄悄放进一个个关爱过自己的人家里。一小瓶酱豆对于现在一个家庭来说可能算不了什么,但那里面分明装着王兆华一颗深沉的感恩之心哪!
在即将结束采访之际,我们问王兆华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她说:“我想考大学,学美术专业,到时候我勤工俭学,不管多苦多难,我都要带着我的父亲!”说这些话时她脸上始终挂着的微笑消失了,神色非常坚定。我们不禁又仔细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生活在穷困的风雨中但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女孩。
听说我们要告辞,王兆华端出一盘烹调好的酱豆,执意要给我们装点带回去,我们婉拒了。挥手告别父女俩,我们转身钻进了绵绵秋雨编织而成的细密的雨幕中。回首时,王兆华还在向着我们挥手……